建设我的“海底隧道”
作者: 徐先杰梦开始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青岛。青岛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尤其是胶州湾东岸,那里集中了青岛的大部分旅游景点,如赫赫有名的栈桥景区,每年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游客。而我却没去过几次那里,因为我家住在胶州湾西岸,与之相隔一片海湾,交通十分不便。正因如此,我甚至都不认为自己是青岛人。
直至2011年,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我第一次去栈桥附近游玩是小学春游的时候,那时胶州湾海底隧道尚未贯通,从西岸过去需要坐船。我和几个同学走到了船尾上,但只待了一会儿便回到了船舱内,不仅仅因为对深蓝的海水感到恐惧,也因为船持续过浪产生的摇晃让我有恶心作呕的感觉。
“如果在这建一座大桥把两边连接起来该多好,或者,在海底挖个隧道也好,这样就不用忍受坐船了。”我对身边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大海这么深,怎么可能建一座桥?你知道海有多深吗?”同学们嘲笑我的异想天开,大声笑了起来。我自然不服,和他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老师及时制止了同学们的嘲讽和吵闹,我问老师:“老师,你说在这片海上建个桥合理吗?”
老师并没有直接予以我鼓励,而是回答得很圆滑:“也许,如你所说,将来海上会建一座大桥,或者挖一个隧道,但是他们说的话也不无道理,这一定是很困难的。”
那是我第一次萌生建设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想法。后来,在我小学毕业前,胶州湾上真的建成了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几乎每个青岛人都会驱车去体验这两个不可思议的工程。当父亲开车载着我们行驶在壮观的大桥上时,刺激我的不只是大桥上绝无仅有的壮丽景色——夕阳的余辉映在海湾上,那是我见过最美的波光粼粼,更代表了我的梦想成真,仿佛这座大桥是我设计建设的。
从那以后,我便梦想着建设一条海底隧道或者一座跨海大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然而,在我入学后不久,土木工程的热度便急转直下。
幸遇“伯乐”
入学后我才发现,我所感兴趣的隧道、桥梁建设方面的知识与我的专业关系不大,学校也没有老师做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因为地产行业与基建的不景气,身边许多同学都在考虑转专业的事。我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学的前两年。那时,我整日沉浸在图书馆里,读着五花八门的书: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南怀瑾的儒释道经典解读……我甚至萌生了转专业到中文系的念头,然而,因为遭遇到一些挫折和打击,再加上没有勇气向父母解释,所以我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
大三开学后,我终于遇到了我的“伯乐”——一位刚博士毕业来到我们学校任职的老师,他的研究领域恰好是隧道建设。然而,他并不开课,我也没有机会与他交流。纠结了几天之后,我决定去教师办公室找他交流。老师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我仅仅向他表达了自己对隧道方面的兴趣,剩下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听他在介绍国内隧道建设的现状、工程难题以及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他也没有因我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临走时,我对老师表达了感谢:“老师,谢谢您给我讲了这么多,让我重新拾起了从事隧道建设的梦想。因为学校之前没有老师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几乎放弃了这个梦想,很是迷茫。”
“这么说来,咱俩还挺相似的,我来到这里后也是比较烦闷,没有相关的科研支持,从事研究比较困难,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不过,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嘛!好好干!没问题的!”老师说,“建议你考研,选一个在隧道建设领域实力比较强的学校,这样对你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向我推荐了他的母校——山东大学。
于是,考研的念头迅速在我心头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让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蹉跎“半生”的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很快便到了考研备考阶段。选择目标院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东大学,不仅仅是因为那位老师的推荐,更是因为山东大学在隧道建设与运维领域颇有建树,其学科带头人李术才老师也在近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坚信进入山东大学隧道建设相关专业攻读研究生会成为我实现梦想的重要基石。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由于疫情突发,我的复习计划完全被打乱了。从一月放寒假开始到八月底正式返校的这段时间,我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其间,我深感压抑与无助,身边的同学接连弃考,如果不是研友邓同学的支持,我想我应该也会放弃。
那段时间,我们俩每天连线练习英语阅读,每天读一篇文章,我翻译一句,他翻译一句,常常因为对方蹩脚的口音和五花八门的翻译而忍俊不禁,这也为我枯燥的复习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我们俩也常常有相同的担忧,经常胡思乱想着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家里奋笔疾书,复习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担忧自己考不上……幸运的是,我们俩的担忧总是错开的,我担忧时他安慰我,他担忧时我安慰他。
八月底返校后,我才知道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所有的同学都面临着相同的处境,复习状态很差,甚至有同学在开学后才开始正式复习,这增加了我的信心——至少我在英语复习上是实打实的。在学校复习的效率是家里的好几倍,周围的同学营造出的努力学习的氛围感染着我,让我完全不用担心学习效率的问题。
在备考期间,打篮球成了我舒缓压力的重要方式。起初,我们几个球友一周打两次球,每次都会打整整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后来,由于复习时间越来越紧迫,我们每周就只打一次球。每次打完篮球洗完澡后回到教室复习时,尽管身体还有些疲惫,但是学习效率明显要比运动之前高得多,我会忘掉所有因做不出题或做错题而产生的烦闷之情,长时间久坐带来的不适感也烟消云散。
就这样,日复一日,考试那天到了。
考前一晚,我几乎彻夜未眠。不过到了考场上,我却并未犯困。考完第一科之后,我完全放松下来,后面几科考试也能以平常心视之。
考研结束,在经历波澜之后,我的内心只剩下平静,既没有结束这场苦战的兴奋,也没有考砸的悲痛感。其他同学亦是如此,都心照不宣地让这件事过去了。至于他们的内心是否真的平静,那我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用实打实的努力结束了这场战斗,剩下的就只是静待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后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踏上了前往山东大学的求学路,心里的激动才开始涌现出来。我坐着火车,聆听车上的报站:列车即将到站——济南站。建设“海底隧道”,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