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粉黛 著成精彩
作者: 沈悦清代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因此,大凡优秀的作品,其结尾都有与众不同或者新颖别致的地方。高考考场作文若想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也必须注重结尾。那么,该如何写好高考考场作文的结尾呢?笔者认为,以下“五式”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
水到渠成式
水到渠成式,也叫自然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在记叙文或散文中较为常见。其实,这样的结尾方式很容易。一般来说,人物描写完了,景物观赏尽了,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就出来了,文章到此也就结束了,大有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之感。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之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显然,朱自清写到这里,行止情尽意至,一切都刚刚好!同时,文章一开一合,不愧是大家手笔!
再如,2022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在线》,结尾段这样写道:“今天上课,我一直在线:凝神聚思,奔向‘远方’。” 2022年北京卷高考语文作文是让考生描述自己在疫情期间 “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此考生在结尾部分,既写出了自己一直在线,也顺便交代了自己一直在线上课的神态和目的。让人不由得为之点赞!
当然,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能够选择以上两种文体(记叙文、散文)写作,那大可采用水到渠成式的结尾方式,因为这种结尾方式既省时又不费力,还能给阅卷老师一种文章完整之感。
点石成金式
众所周知,“点石成金”原是神话传说,说的是一块光怪陆离的石头躺在荒野中,没有任何价值,谁都不屑一顾;可是仙人吕洞宾用手轻轻一点,这块石头就变成了金子。点石成金式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总结升华式,即在文章结尾处对文章主题进行恰到好处的总结和升华,使境界全出,并以此增添文章光彩,从而获得高分。不过,这种结尾方式,更适合论述文和观(读)后感等。
比如,一考生的优秀作文《身处井隅寻诗意,心向星光赴征程》结尾处这样写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且让我们不被这生活束缚,化身孤岛的鲸,此后虽征途漫漫,风雨兼程,但只要心怀寻找诗意的信念便不会觉得孤单与漫长,还可以品咂波澜壮阔的海与漫天闪耀的光。”读后,不禁赞叹考生的过人之处:集“豹尾式”“总结式”“骈体式”“升华式”与“呼吁式”结尾于一文,实在难得。
再如,杜牧《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典型的总结升华式结尾,卒章显志可见一斑。
当然,堪称议论文典范的《六国论》更是如此,其结尾这样写道:“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段结尾,不仅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还不动声色地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余味无穷式
清代谢榛在《四冥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是的,结文有余,余中含味,才会耐人咀嚼,值得品读。这样的结句,即所谓的“辞意俱尽,辞尽而意不尽,意尽而辞不尽”。高考考场作文的结尾,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其文定会不赖!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四,沈从文的《边城》结尾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相信所有的读者读完后,都会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以及产生无限的遐想。“傩送”这个人,明天到底会不会回来,能不能回来?回来后,他能和翠翠在一起吗?等等,答案不是唯一的,它会随着读者的想象而产生其希望得到的结果!你看,这种结尾,不就印证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再如,笔者发表的《一个追梦人——记一个“跛脚”大叔 》一文,其结尾这样写道:“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楼下‘跛脚’大叔的家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这次的歌声既高亢又洪亮,其中几句歌词是:‘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随着我的脚步,这歌声飘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会儿,又飘到了太阳落山的地方!”读后,是不是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还如,2022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结尾处是这样写的:“桃子成熟时节,幼苗稚嫩,却已然是成熟的模样。”整篇文章以一件小事——一小孩偷桃知错之后,自觉主动地掏钱买桃,映射了小人物的品质。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让读者自己思考其中的内涵和余味。
欧·亨利式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是指以欧·亨利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突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所以,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其结尾是这样的:“弗雷斯蒂耶太太被深深地打动了,紧握住她的双手:‘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但我那串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读完后,不由得为之拍案叫绝!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情节,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首尾照应式
首尾照应式,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这种结尾方式,在写作中是极其常见的一种方式,且适合各种文体。比如,文章的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说明道理等,那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次进行强调,与开头相应和,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不至于出现有头无尾,或者牛头对马尾的情形!
比如,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结尾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就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首尾照应式结尾,开头和结尾,整个鲁镇都沉浸在“祝福”中、“幸福”里,意深旨远,耐人寻味!
再如,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独创与借用齐飞,创新共科技一色》,开头这样写道:“时光斗转星移,日月经年。无‘借用’,何以在发展中创新?生命跌宕浮沉,盈方有间。唯‘独创’,方可稳立科技潮头。”结尾这样写道:“唯有以借用为基础,发展独创,才能打破技术的限制。借用与独创,不只体现在科技领域里,它们也将永远活跃在不同时空的不同舞台上,翠玉流芳,遍济四方。”
不难看出,其开头对偶句字字珠玑,句式工整,强调“借用”与“独创”相携相行,相成相就;结尾呼应开头,从而使二者张合有度,意满圆合,相得益彰!
《易经》上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而笔者要说:“悦天下之文者在乎尾。”尾有理,理悦你我;尾有情,情动你我。以上五种结尾方式,在教材课文里,在范文佳作中,在报纸杂志上……只要善于模仿和勤于训练,你笔下的文章自然就会“首为凤头,中是猪肚,结穴堪比虎豹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