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实操步骤及案例分析

作者: 田长军

高考志愿填报实操步骤及案例分析0

高考结束后,大多数考生都处在放松阶段,对志愿填报没有过多的研究,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志愿填报材料和招生政策了解清楚,志愿填报无从下手。家长常常打电话咨询笔者,“老师,我家孩子今年高考理科×××分,能录取个啥学校?”其实,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高考志愿的填报与很多因素有关,相同科类相同分数,对不同的考生,填报的志愿可能完全不同,即高考志愿是根据考生的自身因素为考生量身打造的生涯发展规划方案,只依据高考分数是无法填好志愿的。笔者根据近年来填报志愿的经验,结合每年基本稳定的招生政策,以2022年普通文理类考生为例,撰写了本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高考志愿的填报。

一、实操步骤

1.自定位:考生查询本人高考各科成绩和总分,明确自己的成绩在全省的排名。

2.找段位:快速阅读相关招生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等材料,了解当年招生录取有哪些批次,哪些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哪些批次实行顺序志愿,各批次分别能填报几个学校;还要明确各批次填报的其他要求。例如,提前批的军校、警校等特殊类院校以及部分普通院校的特殊专业,需要考生在填报前通过省考试院网站或院校招生网站查看体检和政审的时间和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能填哪些批次。填报时,专业最好先从最适合自己的大平行志愿批次开始填报,然后参考该批次所选高校,填报其他批次。

3.识大学:考生要参考往年各高校在所在省的录取平均分,结合自己的分数(线差)和位次,快速锁定自己能选择的高校范围。考生可大致根据自己的喜好(地方和专业)适当删减一些学校,使备选学校范围进一步缩小。

4.选专业:根据第3步的办法筛选后,备选学校就锁定在几十所。如果要认真填好高考志愿,考生须将锁定的几十所高校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中一一查找,详细查看这些高校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自己喜欢的专业多不多、各专业有没有明确的特殊要求。同时了解这些高校和专业当年在所在省的招生人数、高校的位置和学费等问题。

5.起草案:第4步完成后,再次删减一些学校。这时,对文科生而言,因选择的院校没有理科生那么多,该批次所选高校大约在9所左右,志愿基本成型,如果所选高校多于或少于9所,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自己的要求,直到志愿基本成型;对理科生而言,可供选择的院校和专业相对比较多,可能还需要再次删减一些高校才能志愿成型,建议考生将志愿中含有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太多的高校删减,因为服从调剂时,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概率比其他高校大。同理,参考选好其他批次的高校,其他批次志愿成型。

6.览全局:总览全局,查看自己所选的高校属于哪个层次的学校。笔者认为,可参考以下指标体系:第一层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全国共147所高校入围。第二层次为省部共建高校,这些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第三层次为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二三本合并后,常称为“硬二本”。第四层次为民办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二三本合并后,常称为“软二本”。第五层次为专科(高职)院校。笔者认为,除了对地方或专业等有特别要求,分数能上高层次的院校,就不选择低层次的院校。

7.抓细微:在基本成型的志愿中,查看这些高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历史沿革、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大学排名、在所在省的录取批次和往年录取分数线等,还可以进行高校PK或专业PK,进一步详细了解这些高校。

8.调顺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中的高校平均录取分数线排名、大学排名、专业特色等因素调整成型志愿中的高校顺序,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选高校的重点专业来调整专业顺序。需要注意的是,成型志愿中的高校顺序要大致按高校平均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排名,特殊情况可做微调,但尽量不要出现低分院校在前、高分院校在后的情况。

9.定志愿:第8步完成后,考生根据位次再次斟酌。笔者认为,考生尽量采用“3+3+3”模式(3个“冲”的学校,3个“稳”的学校,3个“保”的学校),确定最终志愿。

二、注意事项

1.选择院校时,同一院校的院校代码可能不同。例如,某些高校的单列专业对应的院校代码和其他专业的院校代码不同。同一院校,不同校区,院校代码也可能不同。考生填报志愿时须注意。

2.填报高校专项志愿时,考生一定要注意有没有提交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申请,提交过申请的考生记得查看之前提交的高校专项招生材料是否审核通过。

3.国家专项计划省属院校的专业名额可能是下放到各县(区)的,对某个县(区)而言,考生填报的专业并不全,考生填报时要注意所在县(区)给定的专业和名额。

4.对于最适合考生的大平行志愿批次,考生要尽量填够该批次所能填报的最多高校数量,即考生尽量填满所有志愿。

5.设置好批次梯度。批次梯度指的是在打算填报的不同批次之间形成一定的主次关系,并采取不同的填报策略,保证前后的相互衔接。除提前批特殊类(如军校、警校等)外,前面批次的学校最好不要比后面批次的学校差,因为前面批次录取后,后面批次的学校不会投档。

6.慎重对待服从调剂。若选择了服从调剂,考生有被调剂到其他未录满专业的可能;若不服从调剂,一旦考生的高考分数高于该院校的提档线,但低于该院校考生填报专业的提档线时,就会被退档,退档后只能等待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也就是说,如果考生想一定要被高校录取,建议尽量选择服从专业调剂。考生选学校时,可选择心仪专业录取人数较多的学校填报,这样,调剂到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专业的可能就会大大减小。

7.防止超低空飞行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擦着某一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或高出一两分被录取,考生可能会被调剂到不太喜欢的专业。例如,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是最热门的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人数也明显多于本校其他专业,但考生擦着院校的最低分数线被录取,基本不可能录取到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报考时,考生参考的数据应该是平均分,而不是最低分。

8.用好政策红利,填好本科提前批院校和专业。本科提前批不一定适合所有考生,但从考生志愿填报情况来看,大量的考生不知道自己还能填报提前批志愿,部分考生甚至不清楚每个批次填报的具体要求而盲目进行填报。如果考生符合提前批院校和专业要求,冲一冲较好的学校未尝不可。

9.重视征集志愿的填报。在征集志愿时,只要有相对心仪的院校和专业,没有被录取的考生都可以填报,这样会增加被较好院校录取的机会。如果缺额计划中没有心仪的院校和专业,考生可以不填报征集志愿,等下一批次。

10.省级招生考试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中一般会提供每个院校前三年在该省的录取人数、征集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平均分线差和位次等信息,帮助考生选学校。考生要认真甄别,去除“干扰信息”,准确选择院校。例如,2021年X高校在Y省录取的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分别为486分、482分、412分,因平均分与最高分非常接近,平均分与最低分相差很大,因此最低分参考价值不大,可舍去2021年最低分,参考另外两年的最低分。

1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中提供的参考数据是高校前三年在该省的招生录取情况,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提供的院校和专业是高校当年在该省的招生计划,因此考生(尤其是二本段的考生)要认真研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寻找当年在所在省新增招生的老牌院校或名额增幅很大的院校,这些院校预计录取分数不会太高,考生可以参考选择。

12.看清各批次志愿填报时间和志愿征集时间,以防错过填报时间。

13.谨防招生诈骗。要防止招生诈骗,考生把握住一点,即高校招生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省级招生考试院志愿填报系统,在特定时间填报和特定通道录取,“花钱留名额”“花钱超低分进名校”等其他途径的录取都是诈骗,考生一定要提防。

三、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中的考生是城市往届汉族考生,眼睛视力近视450度,不喜欢师范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排除提前批和专项计划的各段位志愿后,结合高考成绩,锁定所在省的I段(一本线以上的所有考生可填报)。

具体实施步骤:

1.考生的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是8867,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中找到理工类本科一批普通类(I段)的学校,“冲”的学校在前三年录取的对应位次粗略确定为6500—8600,“稳”的学校在前三年录取的对应位次粗略确定为8600—9200,“保”的学校在前三年录取的对应位次粗略确定为9200—13000。上述位次范围仅仅是粗略确定志愿的大方向,寻找心仪学校的时候可供参考,不是硬性要求。

2.根据第1步中确定的范围,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中大致选出学校范围,将可填报的几十所学校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中找到,详细查看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专业要求、学费、学制等信息,将不适合自己的学校果断删去,范围进一步缩小。

3.每个学校中考生可填报6个专业,如果所选学校中不喜欢的专业过多,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再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删除不喜欢专业太多的学校,剩余的最后9所学校形成志愿。值得注意的是,“保”的学校尽量是招生人数在所在省比较稳定且数量较多的学校,这样才能“保”得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