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历史是普罗大众都喜欢谈论的内容,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从环卫工人到大学教授,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人似乎都能谈上几句。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历史的学科。我们初高中学的历史知识直观地告诉我们,历史有中国史和世界史,古代史和近代史等,那么,大学的中国史专业是学习什么呢?它和初高中学的历史有什么不同吗?它与师范类的历史学专业又有何不同?中国史的研究又是如何开展的?请听我一一道来。

本文主角:中国史

讲述人:史妍(武汉大学)

适合人群:热爱寻古访今、探索历史奥秘,喜爱读书,或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同学

史学的基本素养:由通而专

历史学是中外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我们国家初高中的学生要学习通史和专题史,大学生也有近代史纲要这门公共必修课,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历史学专业,近两年一些“985工程”院校还增设强基计划的历史学专业,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史在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可分为以培养教师为导向的历史教育学和普通的历史学专业,后者还包括我们常说的中国史、世界史专业。中国史专业也就是我学的专业。

和历史教育学更侧重培养历史教师的目标不同,中国史的教学基本不涉及教育学的内容,主要以培养由通而专的学生,为以后的历史研究奠定基础为目标。因此,很多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会以历史学基地班的名义大类招生,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打通教学,学习基本的通识知识,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等课程,引导学生入门,使我们对分流方向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发掘兴趣所在,为大二的分流预做准备。

在我们学校,大一下学期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个人的志趣,我们被分流到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专业方向。这三个专业方向都是大学历史学专业下的一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下又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等二级学科。中国史专业的学生要在大二、大三的两年时间内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古代汉语、中国历史典籍导读、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等。中国通史的课程量和精细程度都远超高中所学。按照历史时段的不同,分别由研究这一时期的教授授课,上课时既有通史的部分,又有教授耕耘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史学研究前沿的分享。我们学校的教授们上课声情并茂,幽默诙谐,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除了专业必修课,我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时代深耕,如先秦两汉史专题、魏晋隋唐史专题、宋辽金元史专题、明清史专题等。此外,还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妇女史等专题课。这些专题课,是在通史教育的基础上的延伸,是由通而专的第一步,为我们奠定未来科研的基础。

历史学的探索:埋首故纸堆

历史学的实习与实践是学术的起点和增长点,也是接触鲜活的历史史料的机会。大三的暑假,我们学院会按照专业组织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前往档案馆、博物馆或者考古工地实习。这一实习属于专业实习,纳入学分制考核,实习期通常为一个月。

我们中国史专业的同学主要前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实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直属于中国国家档案局,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内设有保管处、利用处、整理编目处、史料编辑处、技术处、信息化处和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处理民国时期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

进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前往档案馆的各业务机构实习。如两两一组进入库房,了解历史档案是如何保存的;几人一小组,给档案整理编目,是将历史学习融于实际操作的训练。破损档案的修复和保存促使我们了解历史档案的弥足珍贵;档案的信息化是促进保管和利用的有效手段,现代化的处理方式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结合;档案的保管、修复、编目等最终还是为了研究和利用,利用处则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历史档案何以有用。通过实习,我们明白历史档案的弥足珍贵,融课程内容于实践,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打下基础。

除研究型的实践外,中国史也是需要社会观察和实践的专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影响着个人判断,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是对我们年轻人的挑战。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专题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跋山涉水,寻访村子里的古迹,排除商业化的干扰,体会纯粹的民间风情。在山野之间,感受原始的人文素养,加深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从而推动学业的进步。

历史学的研究:通古今之变

在历史学基地班的培养体系下,我们专业有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显著优点和特点,就是历史学基地班的学生有50%的保研率。也就是说,至少有50%的学生未来会继续深造,进一步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正因如此,我们本科阶段就开始历史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为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博士生阶段做准备,这是我们学科的一个特点。如何研究历史,成为我们本科时就开始关注的重要问题。

历史学的研究并不是简单地拿本史书来看,而是需要透过文字看到历史的真相,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还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从而达到“了解之同情”,这也正是我们在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基础上的锻炼。

我们大一时就有史学论文写作课,这是中国史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大一到大三每年的学年论文以及最后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不过这也是我学习中的痛点和难点。学年论文纳入学分制考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和导师,展开写作,相当于毕业论文的预演。毕业论文可以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另起炉灶,选择新的研究命题和方向。我的第一篇学年论文选择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但最终因为研读古籍太痛苦而放弃,第二篇学年论文就转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这才开始有些思路,最终顺利完成。这也相当于为以后选择读研方向试水,避免走弯路。

历史学是一门枯燥但有趣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深厚积累的学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老师常说,对历史学者而言,特别是有志于历史研究者,本科生活只是开始。通过历史研究,可以知古鉴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同时不失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