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老八校”:传承而行,历久弥新
作者: 松下清斋说到建筑类大学,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就是“建筑老八校”。
“建筑老八校”,指的是业内乃至学界对较早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且在行业内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八所高校的概称。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院系调整,大陆当时共有八所大学设立了建筑系。这八所大学就是脍炙人口的“建筑老八校”: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华南工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之后经历了世纪之交前后全国高校的又一次大合并,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归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回归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工学院升格为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升格为东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升格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这“八大高校”地处大陆东西南北中,且各具特色。
“建筑老八校”的特色
以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为灵魂,城市规划傲视群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获评A+,建筑学获评A-。
引领着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按照学科思想的演变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1946年开始,以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先生提倡的建筑“体形环境论”为特色;1980年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的 “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学校的建筑教育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始终引领着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21个学科获评A+。
致力于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建筑教育成功案例。东南大学的建筑系创立于1927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引领者之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等5个学科获评A+。
亚热带建筑设计及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独具特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亚热带建筑设计、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岭南风景园林建筑与文化研究、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岭南民居研究、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等方面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入选A类。
科研带动教学的成功案例,西部绿色建筑成果迭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依托西部独特的地缘条件,秉承学科优秀传统,逐步形成了西部绿色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西部乡村人居环境、西北脆弱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等特色学科方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获评B+;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B。
寒地建筑研究设计无出其右。学校在寒地公共建筑设计、地域建筑设计、寒地建筑技术、建筑历史与理论、寒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寒地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方向上,均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土木工程等5个学科获评A,建筑学获评B+。
山地建筑独领风骚。经过多年的建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本、硕、博、博士后办学体系最完整的建筑院系之一,整体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其开拓的山地建筑和西部人居环境学科方向更是独领风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建筑学获评B+。
将古代智慧融入当代建筑教育,在古建保护方面贡献突出。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建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等9个学科进入A-档。
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的“记忆”
从西大直街66号到92号,几百米的距离,土木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主楼临街并立,外显兄弟之相,内有手足之缘。这种“缘”,凝聚了时间与空间、分离与团聚、感情与战略。
今天我们所说的“土木楼”,通常是指哈工大土木楼校区,即以建筑馆为核心的系列建筑群,包含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1920年建校时的公司街59号老校舍、1926—1928年扩建的花园街与公司街校舍、之后陆续扩建的海城街校舍以及1994年增建的联发街学生宿舍。
“土木楼”的称谓,起始于1955年,是相对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建成的机械楼和电机楼,以教学专业分工而形成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诞生
土木楼中,年代最早的建筑是公司街59号老校舍,始建于1906年。1920年10月17日,以此作为校舍成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学。1953年建成的西大直街66号土木楼,是由哈工大土木建筑系系主任彼得·斯维利多夫教授设计的,这栋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平面接近字母“E”形,围合了西大直街、公司街、海城街三面,古典复兴风格,建成后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使用。
1920年10月,为了给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办。以首任校长、著名大地测量专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师摄罗阔夫教授为首的第一批18名俄籍教师,都是土木建筑、电气机械、道路交通、桥梁和材料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这里面的许多人也都有在德、法、英留学或执教的经历。
纯正俄式办学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当时俄国境外唯一使用俄语教学的高等学校,建校初就引入了西方早年的高等教育模式,所以学生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设有铁路建筑科和电气机械工程科,有3个班共103名学生。其中的铁路建筑科是后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前身。
1938年,学校复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独立
1959年,随着院系的调整,土木楼成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的主楼,此后便一直作为土木、建筑、市政和交通等科系共同的办学地点。1994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并在黄河路建成新校区,土木、给排水、暖通、交通等专业迁出。土木楼校区开始被称为“老区”或“本部”。
1958年12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部、建筑工程部决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扩大组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挂牌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土木系的6个专业,加上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之初新设的3个专业,组成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城市建设、水利与道路工程3个系。建筑工程系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学、建筑力学及结构、混凝土与建筑制品4个专业;城市建设系有供热与通风、给水排水、城市与工业煤气3个专业;水利与道路工程系有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道路与桥梁2个专业。
1960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与同济大学、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一起被列为建筑工程部重点高校。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建筑大学。
当时的哈尔滨建筑大学有较大的办学规模和很高的办学层次,因此,在建筑领域,有“南有同济,北有哈建”的说法。例如,在中国工程院土木学部,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各有1位院士,同济大学有2位,清华大学有5位,哈尔滨建筑大学有4位;在黑龙江省高校中,“两院”院士共有15位。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有7位,哈尔滨建筑大学有4位,其余几所高校各有1位。
哈尔滨建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源于1920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本就是一脉相承。哈尔滨建筑大学在1959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开后,独立发展了四十几年,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事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术研究的主要基地,对国家建筑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
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学科整合之下,哈尔滨建筑大学的材料、机械、管理学院并入哈工大本部校区。而作为建校初始学院之一的建筑学院,经过多番努力,留在了土木楼这座宝藏大楼之中,形成了国内最具优雅华贵气息的建筑馆。
2000年6月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正式合并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工委。对于这次合校,原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景瑞这样说:“在这次合校中,哈尔滨建筑大学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而哈尔滨建筑大学首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两校强强联合,可实质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是两校有相同的血脉,一样的学风,可以比较顺利地合并,也可避免合校中许多低层次的问题。不过,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并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既有利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又有利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即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后,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控制等学科专业带动哈尔滨建筑大学的土木、市政环境、建筑城规、道路运输等学科,以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反之,以哈尔滨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来壮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保持和提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中的位次,使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防工业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及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年11月24日,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学生宿舍(现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所在地)为代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群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曾将哈工大土木楼空间群评为“最美的大学校园TOP5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秉持“强精优特”的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由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土木楼的建成,与20世纪20年代的老校舍形成了南北呼应,合院形态初具规模。在之后的30余年里,土木楼方院的空间形态一直不断地变化,直到沿海城街一侧的二层校舍建成,方院才彻底围合。20世纪90年代初期,位于方院中部的三食堂、开水房等建筑及球场的围墙被拆除,土木楼方院的空间形态便真正完成了整合。其后的1994年,沿联发街一侧,在20世纪20年代老校舍基础上扩建的学生宿舍,补齐了土木楼建筑组群中的最后一块拼图。进入21世纪后,土木楼的空间格局没有再发生大的变化,基本维持了四面建筑围合方院的形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四流归一,薪火相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建筑老八校”里唯一没有与其他院校合并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曾在1995年提出过合并计划,但是,由于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两所大学的校园地理位置十分遥远,合并难度很大,所以合并计划以失败告终。
四流归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源远流长。
学校积淀了20世纪初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和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刘敦桢、童寯等人创建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凝结了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等著名院校的优势学科。其中,组成西北工学院之一的北洋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土木学科教育的大学,东北工学院为我国最早开展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大学,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建筑学专科教育的院校。
1956年,在全国第三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学校由四所母体学校(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等学科整建制合并而成,时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学校曾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