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海,上大学

作者: 吴彤

在上海求学的那段时光,我时常做着这样一个梦:笼罩在蚊帐中的小床化为一叶乌篷船,载着我顺着波涛起伏的长江,向入海口奔去,而前方正是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倒映着星辰的大海。

我的家乡在湖北武汉,大学四年赴上海求学。我便是这样一路顺水而下到了上海,在这里,长江一笔收尾,世界无垠展开。上海像一只巨大的鲸,包容着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而站上它山一样的脊背,对我和其他学子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魔都”流光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就像歌曲《上海滩》中唱的那样,这座城从近代以来便立在时代的潮头,以“大江东去”之势翻涌向前,掀起惊涛骇浪。

北看“帝都”,南看“魔都”。“魔都”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改革开放后,上海发展得更为迅速,成为带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地理位置与历史际遇的双重推力,造就了如今GDP破四千万亿、常住人口超两千万的大上海。

在上海,最有“魔都”气息的地方要数位于城市心腹地带的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等几个区了。走在武康路上,你会看到两旁并立着旧租界的红砖洋房,它们在梧桐树的婆娑树影中显得格外静谧。沿街咖啡馆飘出的甜香撩拨着你的嗅觉,而各种名人故居、别致的小店会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眼帘。去南京路上看看,又是另一种体验——高楼鳞次栉比,行走在其间就像是漫游于城市森林,而随着汹涌的人潮迷失在流转的霓虹中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沿着繁华的街道一路走到外滩,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夜景!两岸的灯火如熔岩般喷薄而出,观景台上可以望见对岸流光溢彩的建筑群,你可以尽情领略东方明珠的妩媚、“陆家嘴三剑客”的傲然,沉醉在这独一无二的上海风光里。

初次看到上海的夜景时,我觉得这里就像是科幻片中的“赛博朋克之城”,我简直忍不住要怀疑这光怪陆离的景象是未来世界的全息投影。尤其当黄浦江的波浪摇曳着那一帧帧倒映在水中的霓虹时,“魔都”之夜的科幻感便被演绎到了极致,似真似幻,绚烂夺目,让人毕生难忘。

“海派”烟火

在上海生活了四年的我,私心觉得,若你想直观地感受这个城市的速度与节奏,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午一”,也就是下午一点就开始学习、工作,比如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经常下午一点开始上课。“午一”的魔鬼安排很能说明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大家是没有多少“午睡”的概念的。再者,你一定要去坐一坐上海的地铁,感受一下那汹涌的人潮。目前上海已有了33条地铁线,覆盖了很多像我们学校所在地这样的“偏远地区”,即使路途再遥远,凭借地铁也可以来去自如。当然,这样一来地铁也免不了拥挤。如果你在高峰时期挤进了人流量大的地铁站,你会发现目之所及除了人还是人,你几乎失去了方向,能做的就是跟着人流一点一点向前挪动。

说起来,我的家乡武汉也是个大城市,可是初来上海时,我还是完全无法适应它的庞大。我从学校坐地铁出去玩时,经常有种自己在坐高铁的错觉。一去一回,可能要花三四个小时,车上的时间漫长得够让人好好睡上一觉了。地铁坐得多了,我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15号线的列车是全自动驾驶的,因此我们乘客可以跑到第一节车厢的前端,这里没有驾驶舱阻挡,透明的玻璃能让我们像驾驶员一样直面这个地下世界,非常有趣。而搭乘2号线时,我发现铁道与站台并没有完全被玻璃门阻隔,因此每一列车发车时都可以听到它劈风斩浪般的呼啸声,然后被它带起的小型风暴拨乱头发。

生活在上海,有一个很大的乐趣便是看展、看演出。上海是全国有着最多艺术展和演出的城市,它们已经融入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我曾在这里看了《日出·印象》画展,这是莫奈及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真迹首次从法国远渡重洋而来,登上中国的土地。只要你有心,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多伦多现代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众多艺术馆足够你消磨所有的闲暇时光。而根据演出行业协会的统计,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下的2021年,上海在正规剧场仍有24681场演出,远超其他城市。从致敬红色经典的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到人气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到大型沉浸式话剧《Sleep No More》,再到“魔脱喜剧”“橘子”等众多优秀的脱口秀节目……在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演出,而应该思考时间该怎么分配,还有钱包是否充足。

当然,上海文化并不是只有“高大上”的阳春白雪,市民文化也是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你看过电影《爱情神话》,那里面抑扬顿挫的上海闲话,透着一股慵懒和世故,正是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主角白老师精打细算地购买临期商品,在号称是“外贸店”的小杂货铺买裤衩,做汤汁奶白的鲜味鲫鱼汤和软糯的桂花糖藕……这一幕幕都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切片。现实中的上海老弄堂虽然低矮破旧,却是真正沉淀着市民文化底蕴的地方。在金家坊、文庙、山寿里这样的老街区,你可以看到逼仄的小路上放置着各种杂物,密密麻麻的晾衣竿上衣物在风中飘摇,街边的摊子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廉价小玩意儿……若正好碰上夕阳西下,先别急着离开,一定要看看老弄堂在这金黄的底色中温暖得几乎要融化的样子,再闻一闻从糊满油烟的窗口飘出的酱油香。

在上海,你既可以站在时代的潮头御风而行,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安逸地过自己精致小日子的人。虽然上海的竞争还是一如既往的激烈,但这座城市在物质、精神方面的丰富资源,它带给我们的种种进步与成长,也使它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地方。如果你也有意来上海奋斗,报考上海的大学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接下来,就跟我一起去看看上海的部分高校吧!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它的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表达了追求光明之意。时至今日,这所赫赫名校已经历过百年风雨,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

“全国大学第一高楼”

复旦大学有一座被誉为“全国大学第一高楼”的建筑,名为光华楼。光华楼造型呈双塔状,高达142米,虽有复旦大学标志性建筑之誉,但它是在学校2005年百年校庆时建成的,和复旦大学的一派老建筑相比只能算是个“小鲜肉”。不过,这十几年时间已经足够让光华楼在复旦大学学子们的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校园里甚至有“毕业之前不爬楼梯上光华楼30层非好汉”的传说。

如果说光华楼让学生赞不绝口,那么“光华妖风”则让他们又爱又恨。由于光华楼两座主楼和辅楼之间有狭管效应,因此楼前会刮风。平日,这里是浪漫的拍照圣地,能让你感受一回不带盐分的“泰坦尼克号式海风”;如果你正骑着自行车兴致勃勃地往光华楼走,那么这股风很有可能会让你变成跑轮上的仓鼠,最后只能骂骂咧咧地从自行车上下来;遇到大雨,来光华楼上课的学生即使打伞也还是会被淋成落汤鸡。

尽管如此,光华楼的口碑还是没有改变,反而因为这些与学生间的“嬉闹”增添了几分生动的色彩。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去光华楼自习,或是约两三好友到光华楼十五层星空咖啡厅聊聊对未来的畅想,再不然一鼓作气爬到光华楼顶层看看复旦大学校园与陆家嘴的风景,这些与光华楼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对复旦大学学子们来说都是一篇篇悠扬浪漫的乐章。

自由多元复旦魂

复旦大学有一句流传极广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几乎压住了官方校训的风头。根据校友李泓冰的解释,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复旦大学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了学生很高的自由度,学生可以自主把控节奏,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在复旦大学,你可以修读任意课程,而且即便是专业必修课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顺序。“复旦蹭课地图”一度走红,在网上流传甚广,这份地图推荐了25门公开课,涵盖了文史经典、哲学思辨、科技文明、艺术创作等广泛的领域。这份指南的诞生,充分说明了复旦大学学子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热情。毕竟上课是学生的本分,而主动蹭课才是达到了“求知的境界”。

有人说,只要是复旦人,都有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里不会设置太多的规矩,宿舍没有宵禁,不会在半夜断电断网,老师也很少点名,这样宽松的环境让复旦学生非常自由。但复旦人都知道,这样的自由不等于放纵。他们可以很晚不回宿舍,可以逃一两节他们不喜欢的课,但绝不能没有目标和自制力。也许逃课的人在利用这些时间在心仪的领域创业,晚上不回宿舍的人在通宵开放的自习室学习……只要你将这些时间安排得有价值,就算和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不一样,也是值得表扬的。

在复旦大学,你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也可以跨院选修你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去同济大学等其他与复旦大学签有合作办学协议的学校辅修其他专业。此外,复旦大学还有“一群大一学生因质疑学校转专业制度不合理,在某次咨询会上提出建议,导致学校连夜改方案”的先例。学习的方式不是固定的,学习的内容是多样的,不同的思想是可以碰撞的,这就是复旦大学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上海交通大学

关于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谁是“上海第一高校”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作为传统的理工类强校,上海交大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诸多理工类专业都是非常好的,另外经济类、医学类专业也相当出色,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由于理工科学生较多,学校男女比例失调,因此上海交大还得了个“东川路男子职业技术学校”的“美誉”。

上海交大在历史上出过无数名人,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顾诵芬……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都被作为校内建筑、道路的名称,在体现高校历史的同时,也彰显了校训中“饮水思源”这四个字的精神内涵。

理工男也是“乐子人”

千万不要以为理工男的世界是无趣的,虽然在人文情怀、吟风弄月上可能比不过复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但上海交大的“自黑”绝技在上海高校中绝对是“独领风骚”。由上海交大学生办起的公众号“二月十三”,可以说是“校园整活鼻祖”,其招牌栏目“迷惑行为大赏”已经更新了几十季,本校和友校同学踊跃投稿,让我们见识到即使是再平常的生活也能笑点多多,只要你有“乐子人”的潜质。

上海交大学生还常常戏称自己就读于“魔法学校”,四处寻找母校作为“上海版霍格沃茨”的证据。比如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实验室里总会闪烁奇异的光,路过的学生便开玩笑说里面的人正在偷偷上《哈利·波特》中的魔药课;而地图上惊现的“上海交通大学西32.5楼”,则与《哈利·波特》中的“九又四分之一站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海交大学子们发达的幽默细胞就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的段子里熠熠生辉,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他们属实是有才又有趣的。

“上海脚痛大学”

上海交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幅员辽阔”,以至于获得了“上海脚痛大学”的戏称。有上海交大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校园生活:“在我买了电动车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出不了校门了。”致远湖、涵泽湖的风光美不胜收,偶然可以看到天鹅在水面上悠然游过,那清幽的氛围,简直就像是《绿野仙踪》中的奇妙世界。学生们当然也不愿辜负这美景,在保安叔叔的“纵容”下,湖畔大草坪上常常会冒出许多露营帐篷和吊床,大家晒着日光浴,悠闲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全国最坑爹英语考试”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全国最坑爹的考试”,你会发现能搜出来很多上海交大英语水平考试的吐槽帖子。

根据对比,在很久以前上海交大的英语水平考试难度直逼全国大学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同学们的叫苦连天中,学校在2016年才将难度降为比全国大学英语六级稍高的水平。但近几年,上海交大的英语水平考试难度又做了调整,具体是什么难度已经无从知道,但据说只要同学们认真备考,基本上都可以通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