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做一名穿越时空的侦探
本文主角:历史学(强基计划)
讲述人:小雪(浙江大学)
适合人群:喜欢历史、文言文,对阅读、旅行和探求真相感兴趣的同学
如果你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所历经的沧桑变迁充满好奇,对万千世界中的某种文明充满求知的欲望,那么历史学将是帮助你得到答案的不二法门;如果你喜欢阅读和旅行,渴望与不同时空的人物进行思想碰撞,那么历史学将会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也许你对历史学早已心驰神往,但是又担心历史学的就业前景不够理想,历史学研究不够有趣……接下来,请跟随我一起走近历史学专业,或许能解开你的一些疑惑。
历史学学子,像侦探一样尽可能地接近真相
历史学是什么?有一些人以为历史学就是讲些奇闻逸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你要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是一件难事,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历史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历史”:一是真实的过去(即历史事实),二是重构的记忆(即我们观念中的历史),三是遗留的记载(即史书、史料、史迹等载有历史痕迹的一切)。总之,对历史的研究绝不是静态不变、单一乏味的,正如克罗齐所宣称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要人类存在,历史学就不会灭绝,且永远处于变化状态,因为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重新组织历史。
历史学虽不简单,但请不要害怕,历史学的学习是有方法可循的。结合《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对历史学家提出的建议和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需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支撑。
史海行舟,史料是舟,批判性阅读史料是开展历史研究的根基。大一开学之初,我们老师便强调:“历史研究十分注重史料的阅读和积累,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绝不能主观臆断。”另外,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大部分都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而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历史著作时,要敏锐地观察该书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判断他说的话是否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冷静审视书里的内容,千万别被作者的思维带着走,丧失自己的思考。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除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通史类课程,中国史史料研读、世界史史料研读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学习这些课程时,老师会带领我们熟悉、研究中国史和外国史相关的史料类型及对应的阅读方法,还会找一些史料让我们进行练习,比如墓志铭的临摹、族谱的分析、近代报纸的阅读、欧洲油画的辨析等,通过这些来加深我们对史料的熟悉程度和提升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史海行舟,想象力是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才能使舟抵达彼岸。历史研究需要一种善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我们研究视野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行为背后的思想状态。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使“鸿门宴”成为一段历史佳话,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对主人公曲折遭遇的描述更是让人直呼细腻!而他们在创作之初,可能只是受到了一两条史料的触动,之后他们的想象力便支撑着他们去寻找更多相关的史料。他们拿着手中的线索,像个侦探一样,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件,并用精彩的语言做出诠释。通俗来讲,就是根据已有史料进行合理推测,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综上所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对于一名历史侦探来说十分必要,读万卷书能使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充足,行万里路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想象力更充沛,而后方可打破不同时空之间的壁垒,尽可能地接近真相。
强基计划下的历史学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为历史学专业,强基学子所接受的培养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我们的学习情况。
在培养方式上,“强基计划”的优势可以概括为“小班制”“导师制”“国际化”三个特征。强基学子的课程是为其量身定制的,有必修课,也有专业选修课,还有以“敦煌学与中外文明”“全球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中国文化与东亚文明”等为主题的多姿多彩的模块课。我们这一届的“历史强基班”只有20位同学,因而每个人在课堂上均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导师制”指的是,大二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科研导师,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我的导师曾引荐我做过一个有关口述史的项目,期间我独立撰写了一本书,这也是我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我的导师还对我的人生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说是我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双重领路人。“国际化”指的是,我们拥有相对较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也会参加一些国际化课程。特别说明一下,“强基计划”下的历史学专业特别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其专业课程的占比会比较高,且强基学子在本科期间不能随意改变主修专业,这对于一些渴望得到通识培养,或者对历史科研不太感兴趣的学子来说,可能会成为束缚其成长的铁链。
再来说说“强基计划”残酷的一面,那就是即使各大高校在其“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上写有“本硕博连读”等字眼,实际上也不一定能确保每个强基学子都得到深造的机会。因为学校的保研名额通常是有限的,故从踏入强基班的第一刻起,学子就会面临不断的竞争和挑战。比如我们专业,会在每学年末举行一次面试或者笔试。到大三快结束时,学院会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面试(笔试)成绩进行筛选分流,具体的淘汰规则和比例每年或有不同(可参考10%—15%的淘汰比例)。没有被淘汰的同学基本上可以确定保研,继续在本校深造。被淘汰的同学将进入历史学专业的非强基班,想要读研的话得自己考,或者是争取非强基类的保研名额(须达到非强基生的保研要求),当然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等。所以,并不是只要被“强基计划”录取,就一定能保研。相较来看,强基班的保研比例还是要比普通班高很多很多,前者只是淘汰少部分学子,剩下的都有保研机会,而后者是极少部分(可参考30%的保研比例)学子有保研的机会。
我个人并不认为强基班和普通班有什么高低之分,它们的培养方式和晋升渠道各有优劣,大家只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就好。
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假的!
曾几何时,高考生和家长们选择专业的标准变成了“是否热门”“以后是否好找工作”。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历史学专业自然成为赚不到钱的、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冷门”专业。
我不批判这样的选专业方式,但我希望大家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专业。整体来看,历史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能和一些理工类的技术型专业相比,但是历史学学子的就业方向也是很有弹性的。就拿我身边的学长学姐来说,他们有些选择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留在高校当大学老师;有些选择进入初中或高中,当一名历史老师;有些成功入职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还有一些考到了编制,成为档案馆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当然也有在传媒公司工作的历史学学子。
我在今年的暑假去了一家游戏公司实习,期间担任游戏策划一职,而我对传统知识的掌握度和文案书写的娴熟度得到了上司的认可。
总而言之,历史学学子综合能力较强,能驾驭的工作比较多,找工作不成问题,但是由于大多数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强的技术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其工作薪资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想要获得和程序员一样的高薪大抵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