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了不起的18岁
作者: 曹筝琦深秋的上海,晴雨交加,还留着一丝倔强的暑热。有关保研的故事刚刚落下帷幕,蓦然回首,我的本科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上大学这几年,我很少往回看,努力奔向新的目标让我始终过得充实。如果要说为什么自己没变成无聊的大人,还是要聊一聊我的18岁,时至今日我依旧对18岁的自己心怀感激。
18岁那年,我是一名高三生。高三开学之初,我便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走读。在很多人看来,它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走向“毁灭”的助推器。我深知走读引向的两条路——“更自由”或者“更自律”。在高三的忙碌时期,我面临大量的课业,作为艺考生的我还需要准备年底的编导统考,彼时,学校的一轮复习和保送生考试也在推进。为了确保自己有良好的表现,我不得不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然而,学校的宿舍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到了晚上10点半就会准时熄灯,这使得我无法在宿舍里进行额外的学习。因此,走读成了我获取额外自习时间的唯一途径。
从我家到学校不过短短的10分钟车程,每天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后,我便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接着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走读期间,我经常学到凌晨12点左右,然后第二天早上6点多起床,早早地赶到学校背诵文艺常识。这样的生活虽然十分辛苦,但我深知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从未有过任何抱怨。
走读给了我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也要求我变得更自律。我身边不乏因为跟风走读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的同学,也有一直坚持住校而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的佼佼者。高三时,我养成了坚持做每日计划的好习惯,沉迷于用待办事项填满日历的每一格,并享受把完成的任务一项项打钩的快感。可以说,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具体实际的计划,并一项一项去完成,是我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艺考是我高三上学期的精神避风港,那时的我,似乎还未完全感受到时间紧迫。可能是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文化课上,也没有像身边大多数同学那样做到分秒必争,彼时的心不在焉直接导致了我在保送生考试中失利,“一质检”成绩也不尽人意。可仔细回想,那个时候的不安更多地来自外界的质疑和期待,例如老师和家长对我成绩下滑的担心。我不知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只能在专业课上默默扎根。
专业课中的故事写作一直是我的短板,我经常会因为写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陷入沮丧状态。我清楚地记得,在同学们把脑袋深深埋进厚厚的习题册时,我要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闲书”,了解时事热点,扩充知识储备。我不得不尽力去挖掘生活中的细节,去寻找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元素,将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我的故事中。也许是年少气盛,也许是心有不甘,即便偶尔陷入写不出好故事的焦虑中,我也鲜少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产生怀疑。因为那段日子我很清楚自己的精力分配,凭借着这股自信,我在漆黑的夜里握住了一点光亮,坚定的步伐也让我在最终的省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20年,我们在高三寒假期间碰上新冠疫情,学校延迟开学,直到4月份我们才恢复线下学习。经过70多天的自我沉淀,我迎来了自己高中时期效率最高、精力最旺盛的阶段。
那个时候,为了逼自己早点起床,我主动负责管理班级教室的钥匙,肩负着早上给同学们开教室门、抄课程表、调整“高考倒计时日历”的责任。有一段时间,不到早上6点,学校设置的起床铃还没响,我就已经到学校门口了,各种各样的杂事都办完了才看到其他同学陆陆续续到达。老实说,我这么做的初衷的确与希望重新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有关,但后来也许是自律真的会让人上瘾,也许是出于责任心,在我尝到了清晨踩着朝阳第一个踏进校园的甜头之后,我便把这件事坚持了下来,直到高考到来。
当然,我也有偷懒的时候。我也会用查资料的借口,拿妈妈的手机偷偷刷几条偶像更新的活动状态;我也会在晚上学不进去的时候偷偷看两眼新闻杂志;我也做不到每天早上5点半便起床……
备考期间,我也不免会遇上瓶颈,以致很难集中精力去处理学习上的问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老师,感谢他们愿意花时间聆听我的迷茫和困惑。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可能没有负面情绪。而在我看来,比起跟同学抱怨学习压力,通过文字或是面谈的交流方式与长辈分享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让我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在释放压力的同时找到症结所在,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建议。
长辈们常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我的亲身经历却告诉我:与其制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不如给自己设定一条只要正常发挥就能达到的“安全线”。所以,面对瓶颈和挫折,我更多的是专注于调整自身的状态而非目标的高度。高三那年,几乎所有同学都经历了因成绩波动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担心,然后一到夜里就容易迷茫和崩溃的阶段。对此,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靠近自己的目标,好像正是因为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会“上岸”理想院校,我拥有了与困难死磕到底的决心和毅力。
高考结束后,我回看自己走过的路,感觉到:高考不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更是对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量。
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我从不后悔自己选择了高考。人生抉择,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左右之别。备考过程中所遇到的成就喜悦也好,挫折迷茫也罢,都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它远比四套卷子里包含的内容,要多得多。我后知后觉地发现,高三那年养成的好习惯,让我在大学这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仍能把握自我,全面发展。
诚然,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变的,一个细微变量就可能对结果的走向产生剧烈的影响。但高考只是我们漫漫长路上的一个节点,并不足以彻底改写我们的命运。人生究竟会驶向何处,但看你如何掌控手中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