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传统文化

谁不曾辜负人,或者被辜负

只是,一定莫要辜负了这

一月细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轻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黄,十月斜晖,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飞

12月22日·冬至

冬至的“至”有极致之义,故“冬至”意为严冬到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

古人有数九的习俗。所谓“数九”,即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为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其主要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人们每天或是添一笔,或是画个圈,或是涂一朵花,八十一天后,一幅“九九消寒图”大功告成,冬寒也就变成春暖了。

古人常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来描述冬至,这在其归纳的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中有所体现,是说最初蚯蚓仍蜷缩着身体,后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泉水慢慢涌动起来。

也因此,冬至曾被视为岁首,就是古人生活中的新年。以冬至为岁首的习俗从周朝一直持续到秦朝,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故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从周朝开始,天子都会在冬至祭天。到了汉朝,冬至还增加了给官员们放假这一庆贺方式。慢慢地,民间百姓也开始在冬至这天祭祀祈福,于是生成了北方一带吃饺子和江西一带吃麻糍,宁波人吃番薯汤果、台州人吃擂圆以及台湾人吃糯糕等冬至食俗文化。

农历十二月廿四·交年节

在宋朝,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为交年节。交年,指新年和旧年在这一天交接。

综合有关记载,交年节主要有四大节庆活动。第一,醉司命。孟元老载:“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其实就是一种祭灶习俗。第二,诵经咒。《岁时杂记》云:“旧俗以为七祀及百神,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皆焚纸币,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而为禳祈云。”第三,照虚耗。所谓虚耗,是传说中招来祸害的恶鬼,擅于盗窃人们的物品和破坏人们的喜事。交年之夜,宋人会在床底等地放置一盏燃着的灯,以此驱逐这个怕光的鬼。第四,扫屋宇。谚云:“交年日扫屋,不生尘埃。”扫舍除尘是交年节当天的一项重要事务。

交年节产生于宋朝,元朝、明朝对交年节一词仍有沿袭。如生于元末的袁华在其诗中写道:“岁晏萧萧风雨生,交年节近月书正。”此外,交年节流传至杭州等地后,有了“小节夜”“小年”的名称。明朝官员解缙曾作《交年节日有感》一诗,内有“时俗江南重小年,河湟此夜重凄然”之句;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也有提到“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可见,到了清朝,更多的地方沿袭了小年的说法,“小年夜”开始盛行。

后来,小年又发展出腊月二十三日和腊月二十四日的时间之差。

上一篇:
下一篇: 美拉德风 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