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学习的18个文言虚词(一)
作者: 焦文林(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他、她、它(们)”。有时也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之:他)(《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之:这)(《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放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一)语气助词
1.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三)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的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或感叹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句末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6.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也作主语,可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用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