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近观花叶,遥握星河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科学
讲述人:罗一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专业适合:热爱自然,喜欢探索,善于分析,对生态环境保护感兴趣的人
选科要求:“3+3”模式中,要求物理/化学二选一的居多;“3+1+2”模式中,多数要求必选物理+化学(选科要求仅供参考,以各省份高校实际招生要求为准)
能简单介绍一下资源环境科学这个专业及其所学课程吗?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如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等)、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沼气、秸秆等)、生态退化的防治(土地退化等)……这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是将数理化生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在解决环境问题上。
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主题,所以我们专业的基础课程涉猎相对广泛,既包括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等数学知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知识,生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等生物学知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农业科学知识,也包括地质地貌学、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等计算机知识。可以说是小到分子细胞,大到万亩良田,近到一花一叶,远到风云霜雪。
专业课程主要是利用上述基础课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微生物生态学——将微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研究微生物群落在环境中的作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何利用工业技术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精准分类,“变废为宝”;土地退化与修复——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退化土壤进行重建;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养分如何在土壤、植物、人体等环节中流动以及如何管理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还有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微生物应用原理与技术、资源环境分析技术、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等。可以看到,这个专业对学科交叉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同学们有创新的思想。
另外,我们每一门课程基本都安排了对应的实习,主要是去一些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还有对所学的绘图、测量、采样、室内分析、写报告等技能进行实际训练,这些经历能进一步巩固我们的知识。因此,有人说我们的专业是“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也确实如此。
需要注意的是,这门学科涵盖范围比较广,受不同学校优势的影响,学科侧重点也不同。在偏农学的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这个专业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植物、土壤、肥料、生态等。而在偏工程的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偏环境科学的院校(如天津大学)、偏地理的院校(如兰州大学),这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同学们在报考前还应做好调查工作。
在刚刚提到的这么多课程里,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门?
这些课程各有特色,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植物营养学。顾名思义,这门课程是研究植物的营养状况的,而我们就像植物的“营养师”,通过设计植物的“食谱”来保证它们膳食均衡、茁壮成长。
和人类一样,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饮食偏好”。同为蔬菜,菠菜等叶菜类植物喜欢大量氮肥,而豌豆、花生等豆科植物则需要少量氮肥。前者是因为氮肥能够促进叶片生长,有利于收获部位发育;后者是因为豆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就是我们高中学过的根瘤固氮)。薯类作物、油料作物等除了对氮磷钾有要求,还对其他元素有特殊需求。
植物也有“生病”的时候。你可以理解为它们从土壤中摄取水分以及不同的元素时,某一种元素缺乏或者过剩,如此就会引起作物摄入失衡,表现出的生病症状有干枯、发黄、坏死等。单一的症状往往有很多讲究,就拿发黄来说:有的是叶脉发黄、有的是叶片发黄、有的是斑块状发黄,它们都对应着不同的成因,在实际观察中需要一一甄别,对症下药。我也熟记了一些养分缺乏的症状,比如,叶片小是作物缺锌、叶片出现褐斑并且叶尖枯死是缺钾、叶肉发黄是缺铁、叶片均匀发黄是缺氮、幼叶枯死是缺钙等。
这些无意中点亮的“小技能”让我成了家里的“植物专家”,也增加了我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听起来确实有趣,但好像与“环境保护”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能不能解释一下你所学习的课程是如何与国家战略、环境保护等产生联系的?
的确,就我们学校的教学侧重点来说,这些课程单独看起来似乎与“环保”这一主题相去甚远,但这只是我们专业研究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我们对植物、养分的研究都是为了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就和汽车一样,我们不断研究马达(植物)、研究汽油(肥料),甚至研究路面环境(环境条件),就是希望能在投入最少的状态下获得最大的里程(产量)。
这一目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大家都听过20世纪末期的一个著名论断:谁来养活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如何种出更多的食物,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农业中必不可少的化肥已经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在21世纪初,我们国家曾经陷于超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巨大增产效益中,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让我们国家一度深受困扰。要实现科学、高效地施肥增产,就要依靠我们对农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养分分配和调节的研究。
和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一样,在绿色、健康的环境里让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也是我们每一个资源环保人的梦想。
环境问题在国际国内仍是一个热点问题,看来这是一个前景很好的专业。那这个专业的对口行业和岗位是什么呢?薪资福利、就业率如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增多,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政策偏移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各个行业在未来都会对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产生需求。考研名师张雪峰评价这一专业时说:“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朝阳行业。”
因为涉猎面广,所以在就业方向上我们也有更多的选择。具体到对口岗位,主要与专业倾向有关。以我们的专业为例,在学习中我们偏向农学,因此毕业后选择与农业、环境、资源和生态有关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居多,从事资源保护、技术推广、城乡规划、环境监测等工作;也有不少人在肥料、作物、食品、生物能源等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销售工作。此外,还有人选择进入高校和科研单位继续深造,向更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发展。
至于薪资福利,不同行业所需要的成长和沉淀时间不同,这也与各人的能力水平有关。我的师兄师姐有的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几年里就从“小白”成长为负责总投资几千万元项目运营的项目经理;也有的在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仅半年就被提拔为副主任。环境行业在入门时的薪资确实不是很有竞争力,但我想说,只要踏实肯干,做到你能做到的最好,一切都会顺利。
有什么想对有意报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说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万分惋惜地浪费着用尽一切换来的纸张。”环境保护之路漫漫而修远,与科学技术相比,人文关怀在这门学科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我始终记得在土壤退化与修复这门课程的实习中,当我们站在靖边沙漠,注视着黄沙和匍匐千里的草方格时,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澎湃,那是人类对自然的注视、关怀与扭转。自此,树木长城,沃野千里,如有神迹,人类深陷废土的命运或许永远不会到来。在资源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国家表现出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设立“双碳”目标、划定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而我们,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子,就像废土上的紫荆花,是这些“战斗”中重要的后备力量,也是这些“战斗”中的希望。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永远保持初心和热爱,在环境事业的广阔天地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