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汗青,英雄精神永传承
作者: 陈淑蓉黄公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与组织者之一,为湘鄂赣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以及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建立卓越功勋。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部参加兴国方石岭追击战,歼灭国民党军第52师等部。在东固六渡坳指挥部队转移时,黄公略突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党和红军将其秘密安葬,时年33岁。
时隔近百年,几经波折,烈士遗骸终被寻见。经党中央批准,2024年9月25日上午,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安葬烈士遗骸,是对英烈的崇尚、对英灵的告慰,也是一种革命信仰。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烈士县”,黄公略曾在兴国县的莲塘、方石岭等地作战。黄公略牺牲后,党中央在兴国莲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兴国县第五中学素以教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前段时间,兴国县第五中学火凤凰文学社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述了黄公略烈士的故事,并组织同学们以“铁血丹心照汗青,英雄精神永传承”为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表达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对党忠贞不贰,富有雄韬,屡建奇功。自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就义无反顾地奔走在革命道路上,至死无悔。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完美诠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黄公略烈士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他的伟大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拼搏。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正是有无数像黄公略烈士这样的革命英雄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不惧牺牲,立下不朽功勋,才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新时代的我们要更加努力,把对烈士的敬仰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陈炫妤)
信仰的力量
要有怎样的信仰,才可以在革命最危难的时候仍保初心?要有怎样的魄力,才可以在为信仰而战的时候大义灭亲?高尚的信仰可以横跨时光的隔阂,化作经久不衰的丰碑,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黄公略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高尚信仰的革命先烈。
黄公略17岁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思想受到极大的熏陶。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本以为星星之光,可以照亮黑暗,可不承想起义失败,革命陷入低谷。但黄公略高举“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的旗帜,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公略怀揣“愿消天下苍生苦”的信仰,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踏上遍布荆棘的革命道路。
第一次反“围剿”后,蒋介石欲杀黄公略不成,改为“招抚”,命其长兄黄梅庄携重金去劝降。得到消息的黄公略立刻向党组织表示:我义无反顾与黄梅庄一刀两断,并请求将黄梅庄处以死刑。黄公略怀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无惧枪林弹雨,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大义灭亲,坚定革命决心不动摇,一心一意跟党走。“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了这样的信仰,毅力胜过滴水穿石,斗志可与高峰比肩。(谢东来)
以精忠报国,筑璀璨未来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众多英雄如群星闪耀,光照千秋,黄公略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对其工作能力和军事才干大为赞赏,在诗词中赞道: “偏师借重黄公略”“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1927年,黄公略参加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但他笃信苏维埃红军必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黄公略辗转上海、武汉等地,来到湖南南县找寻到好友彭德怀,并赠诗一首,表达革命信念:“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旅沪武岳语弃市,乌云蔽日只暂时。欣谈时局喜春风,柳絮飞舞庆重逢。锦绣洞庭八百里,四江精粹在湖滨。”
“精忠报国”不是苍白的成语,更不是空洞的口号。在战争年代,精忠报国是浴血沙场、英勇杀敌;和平年代,精忠报国是戍守边疆、实干兴邦。我辈少年应不负先辈的期望,始终铭记“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每个中国人都做最好的自己,中国就一定会成为最强大最美好的国家。(黄思佳)
立国之道,首在强兵
黄公略怀着“立国之道,首在强兵”的梦想,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平江起义后,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部队上了井冈山,黄公略则率领少量部队留在平江、浏阳一带独立开展游击战,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黄公略主动向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学习,从具体战例中总结出许多灵活机动的战术,并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论游击战术》。这是红军第一本探索游击战术的理论专著,为红军游击战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0年初,红六军正式组建,黄公略任军长。红六军组建之初,成分复杂,游击习气浓,地方观念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黄公略既重视军事工作,又重视政治工作,到职后即组织召开红六军干部会议,成立军委,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使红六军从分散的游击武装转变为集团化的正规红军。1930年7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红三军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主力部队。奇袭浏阳文家市、抢占醴陵、攻打吉安,红三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黄公略的故事告诉我们,国家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才能抵御敌人的侵略,保护人民的安全,给老百姓带来和平安宁的生活。(兰昕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