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伞
作者: 胡金辉一竹一纸一桐油,半生半世半浮华。
——题记
做出的伞非同寻常。早在2015年,甲路纸伞就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21年,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很多游客不远万里来到此地,只为一睹它的芳容
夏日的雨,来得总是毫无征兆,如断线的珠子般从屋檐滚落,砸在青石板路上。行人撑起伞,步履匆匆。于我而言,这些伞的样式或许各有不同,可终归是大同小异。真正的伞,本不该如此
为寻找一把真正的伞,我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却始终未能如愿。终于,在,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我随手拾取一把油纸伞,撑开,便被其精湛的工艺惊得瞠目结舌不必说那精致的伞面,幅幅图画跃然纸上,梅兰竹菊、小桥流水,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亦不必说那错综复杂的伞骨,每一根长短都经过严格把控,处处彰显“建筑"之美;单是那伞面下的穿线,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各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和谐精美的图案,圈圈缠绕,亦显得丰润饱满,可谓道道弧线凝聚匠心汗水,条条丝线尽显情感共鸣
这是一个古朴的小村,青山绿水之间,白墙黛瓦层层叠叠,明朗而又淡雅。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高低错落,檐角飞翘,似在轻舞飞扬。这里

制伞的工艺极其复杂,行话说:“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而这些工序,皆由匠人亲手完成,足见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工匠们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绘画也好,穿线也好,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和"择一事终一生"的不懈追求。作为甲路纸伞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戴师傅做伞已有二十余年,尽管手上布满茧子,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看来,他所做的是他热爱的事,心既乐之,何谈苦呢?正因为有一群像戴师傅这样默默坚守的人,才賦予了甲路纸伞非凡的意义。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甲路纸伞才有了温度。
一把油纸伞,撑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前随处可见的油纸伞,如今却渐渐被工业伞所代替。戴师傅说,这项技艺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了,因为学会它需要的时间不是一两年,而是六七年。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他们从事这份事业,并不追名逐利,而是在衰落和遗失的边缘坚守一份初心,坚守那积淀了几百年的文化和传统。我想,唯有从前人手中接过工匠精神的火炬,耐得住孤灯清冷,方能让非遗之火生生不息
又是一年雨季。
这次,我撑起了一把油纸伞——一把真正的伞,雨声在巷弄里流转,文化在伞面上开花…
(指导老师:邹银基)
(本文系2024年“三友杯”全省中小学生征文活动获奖作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6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