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作者: 邵欣悦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0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时代如何变迁,经典永远散发着不朽的光芒。作为中国儒学的经典之作,《大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只有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就不应该去指责别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在要求别人改正陋习、行善事时,却忽视了自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样的方式,又如何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听从呢?真正的君子,应当秉持“反求诸己,后求诸人"的原则

闲暇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读到了一个女孩的经历。那个女孩放假回家,发现妈妈一会儿叫她多喝水,一会儿又让她锻炼身体…虽然这些都是妈妈对她的关心,但女儿却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被支使得团团转。于是她开始暗暗较劲,决心找出妈妈的毛病。但在找毛病的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妈妈在要求她的同时,自己也做得很好。这一发现让她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并逐渐改正了自己的陋习。这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的道理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

追溯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求诸己”这一品德是由古仁人传承至今的。曹操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领袖,被誉为“千古枭雄”。在一次行军途中,他亲自立下军令并承诺:若有人违令,格杀勿论。然而,他自己却不小心违反了这条军令。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逃避责任,而是决定自我惩罚。虽然最终因谋士的劝阻而未能实现自我了结,但他割下一撮头发以示惩戒。曹操的这一举动展现了他严于律己的品德

然而,在如今社会,“反求诸己的品质似乎并未得到充分落实。许多家长在家中要求孩子在书房好好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这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家长们应意识到,只有自己先做到自律和优秀,才能要求孩子做得更好。

‘反求诸己,后求诸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践行的原则。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勇于担当,做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让我们走进《大学》,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指导老师:邵淑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708.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爷爷的稻田
下一篇: 记忆深处的小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