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锤炼字词,让语言活起来
作者: 蔡瑛《那些纯粹的夏天》是一篇回忆性小品文,写的是夏日逸事、孩子的美好童年、生活的质感与情趣。怎么写好生活杂记?除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知力,锤炼字词也非常重要。怎样锤炼字词?我认为需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是培养细致入微观察的能力。要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力求准确、妥帖地选用词语,并注意词语的配合得当、表达形象。比如文章中对于河水的描写:“甲板那一头的河水清而深,时而墨绿,时而蔚蓝。水面被阳光镀了金,仿佛连接着一个童话世界。”此处通过对字词的锤炼,从颜色——墨绿、蔚蓝、金,到想象——仿佛连接着一个童话世界,赋予了河水别样的色彩。细致观察的能力,会让我们对于字词的使用更加精准生动。比如:“夏夜的田间小坝上,萤火点点、蛙鸣阵阵、凉风习习,空气里满是泥土与植物的清香,像一个清凉的梦境。”该句用“点点”“阵阵”“习习”等辅助词,来形容“萤火”“蛙鸣”“凉风”,语言简洁和谐,音节整齐匀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美感。
二是训练鲜活的文学感知力。人的感知力,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些感知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增强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趣味。比如:“我喜欢闭上眼睛听风滑过树叶的声音……待你张开耳朵细听,它们却被一浪又一浪的蝉声覆盖了。”此处运用“张开耳朵”“一浪一浪的蝉声”等不同寻常的写法,打通感官,获得了较好的文字表现力。再比如:“野泡子鲜嫩欲滴……瞬间让我的味蕾欢欣雀跃……像一颗颗闪耀的红宝石,让我们双眼激动得发光。”此处运用“味蕾欢欣雀跃”“双眼激动得发光”等描写,将感知力相互渗透,无疑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同时,锤炼语言还应追求语言的个性化,避免使用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应多用富有色彩、动感和情绪体验的词语。只有通过对字词的锤炼,才能使语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