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共舞的人

作者: 贺贞喜

与“神”共舞的人0

作者简介:

贺贞喜,青年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双栖蝶》《鸳鸯茶》等,中短篇小说、剧本等散见于《中国作家》(影视版)、《青年文学》、《星火》、《山东文学》等刊物。

他目光中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洞明,被时光这把无形的刻刀雕琢过的脸庞上沟壑纵横,褶皱中藏满了难以言喻的虔诚。他是“萍乡耍傩神”省级非遗传承人易福财,从二十岁开始跳傩舞,直到七十岁。每年正月村里跳傩舞,他必定不会缺席。他说这是自己多年的爱好,更是心中的信仰。

1949年的春天,易福财降生在江西省萍乡市高坑镇新华村的一户农家。乡野间到处都是浑黄的土房子、烂瓦砖,油菜花零零散散地开着,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样子。村中有一堆倒塌的废墟,杂草丛生。那是古傩庙的遗迹,不知道荒废了多少年。尽管如此,村里千百年来还沿袭着耍傩神的习俗。

每年腊月二十四至元宵节,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都会带着傩队的人戴上面具、穿上服装、拿上木制的兵器走街串巷。他们抬着巨大的傩面具巡游村庄,但凡经过屋场,村民就会出屋燃放鞭炮,迎接傩神,祈愿新的一年家宅平安、五谷丰登。傩队里的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太子、钟馗、财神、土地爷、关公、道士和四大天王等等。沿路的每家每户会用旧式礼节接神、送神。到了接傩神的人家,傩首会念诵特定的咒语,恭敬地将傩神请进厅堂。一套香烛、一盘白米、一挂爆竹是必不可少的,丰裕些的家庭会奉上水果和鱼肉。

在这样的乡间长大,易福财对此习以为常。从小看着村里的老人们耍傩神时跳出那些神秘而有节奏的舞步,他也跟着跳,一跳起来就忘却烦恼,身心舒畅。后来他拜曾善平为师,开始正式学习傩舞,成为傩队的一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易福财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留下七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为家中长子的他挑起了重担,既要赚钱养家,也要干农活和家务,努力和母亲一起拉扯六个弟弟妹妹长大。

成年以后,务农不足以养活全家,易福财便谋求其他的出路,去了高坑镇一家企业的食堂做帮厨,慢慢熟练之后成了掌勺。他做人低调,做事踏实,做菜也很实在,因此厂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他。同时,他也是村里傩队的一员。春节期间不用务工,他就成了傩队里的道士,戴上面具后仿佛真的变成了“神”,能够为村民们治病驱邪、保家宅平安。

1983年,那堆古傩庙的废墟忽然被人重视起来。有信士说,这么多年来接神、送神风雨无阻,可是这里的傩神老爷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号召远近的信士们赞助,将傩神庙建了起来。易福财也是个信士,二十岁就皈依了。他有信仰,心无杂念,于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管理傩神庙。易福财说,在民间的说法里,傩神庙有三个老爷。大老爷通常被认为是傩神中的主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不出门。他代表着权威和正义,是民众祈求平安、健康、丰收等福祉的主要对象。在傩戏表演中,大老爷的形象往往庄严肃穆,令人敬畏。二老爷则是大老爷的助手或副手,协助他处理各种事务,主管治病驱邪,形象可能更加亲民和接地气。三老爷则喜欢出门玩耍,视察民间,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20世纪90年代,傩队一共有三十几个人,易福财带着大家从高坑跳到了上栗,声名远扬。易福财能够饰演各类剧中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关平、太子、小鬼等,根据剧情将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还能一人串演多个角色,是新华村傩舞队的顶梁柱,也是安源傩舞首屈一指的继承人。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易福财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而他也退休安享晚年。这些年易福财一边管理傩神庙,一边管理傩队,从不觉得累,只觉得这是命中的安排,上天安排什么,他都欣然接受。

正值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易福财作为安源傩舞的领头人担起了重任。这十余年来,易福财多次带队参加全国重大民族民间艺术节、庆典活动以及海外的展示演出,如“首届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首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等,还应邀参加中、韩、日无形遗产研讨会暨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九州大戏台》等文化交流展演活动或节目。

易福财没读过书,不识字,可是他懂得道法自然。我问他为什么如此热爱傩舞,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他说,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图。所有事情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就像日出东方而落于西方。他不喜欢“使命”和“责任”这样的字眼,因为他跳傩舞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上一篇: 鱼丝
下一篇: 创作谈:灵活运用句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