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

作者: 贾平凹

丽江古城 0

【美文二】

我最喜欢的是丽江古城里的水,在西北生活得久了,知道什么为渴望。第一回到昆山的周庄,见到流水穿街过巷,入院过墙,兴奋得大呼小叫,但周庄的水毕竟太软太柔,有一股鱼虾的腥味。丽江古城的水就不一样了,它是玉龙山上下来的雪水,经双石大桥一分而三进城的,清泠有声,洁净无泥。桥有千座,石拱的、石条的、木板的,孔也是单孔、双孔和多孔,才驻脚在最古老的栗木板桥头,说那栗木质如石料,那垂柳苍枝如龙蟠,便瞧见河边的浅水里活动着一只瑞兽,忙趋身近去,是一面石板上有着瑞兽的浮雕。浮雕绝对是明清时期的物件,我移动不起,便感叹这么好的东西竟丢弃在这里!遂捧水洗脸,趁机咽下了一口,没想就爆响了一片笑声。

笑声在河对岸的木楼上,揭窗高撑,站在窗口的是与我同来丽江古城的王先生和张女士,我们是在四方街走散了的。我先是在一个卖铜器的摊前翻那些铜件,拿了这件又丢不下那件,商贩就递了一根烟过来和我说话。他说四方街可是古城的心脏,有四条主要街道通向四面八方,每条主要街道在城内又有数十条街巷向四周延伸。我说若没有方的城墙,那这里该是个平放的车轮轴心了。商贩说,丽江古城从来没城墙。这我就犯嘀咕了,天下还真有古城没城墙的?商贩问我从哪儿来,我说是西安。他说:“噢,难怪了,你不晓得纳西族的历史。原来隋末唐初,纳西族人就居住在了这里,明洪武十六年,这里的土司越过千山万水朝觐了朱元璋。朱元璋给土司起了汉姓木,意思是朱下面为木,让其坐上第一任世袭的丽江军民总管府的宝座。木府土司从那时起就建设城市,但偏不修城墙,认作木字四周有墙便是困字,怕影响木家的兴旺发展。”

故事说得颇为有趣,商贩越发地得意,又介绍说早先这里是土坪场,后来用五花石铺成了一个府印之状的广场,又在广场沿河一边修了水闸,每日日落散市后,关闸漫水,西河水自然通过广场和七一街、五一街流向中河,就将广场和街道冲洗得干干净净了。城市有这么个清洁法,真使我如听神话,仰头看看日头,日头才到当顶,指望着目睹关闸漫水的场面是不可能了,这才想起一同游四方街的王先生和张女士,但这里摊贩云集,人头攒拥,哪里寻得着他们的身影?现在不期然而然竟又遇着。

张女士尖声打趣我:“不见你了,还以为你尾随了哪一位纳西姑娘去人家吃茶了!”我说:“你怎么知道的,我真的尾随了一位姑娘直走到卖鸭桥头,她进了一家店里吃鸡豆凉粉,她拿眼窝我,我便离开了,但我并不是要对她非礼,我是欣赏她的披肩呢!”纳西族妇女的服饰是非常美丽的,差不多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长,及胫的镶边袄儿,外加紫色或青色的坎肩,下着长裤,腰系多折围腰,上绣有蜂蝶图形,而围圈上则用金线和彩丝绣了图案,称作“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这四个字汉族人是形容辛劳的,纳西族人却使它产生了诗意。

(选自《贾平凹游记》,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本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侧重写丽江的水和桥、丽江的历史故事、丽江特有的街道清洁法、纳西族妇女的服饰等。文章意密体疏,平淡自然而不乏空灵。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先是把周庄的水和丽江的水进行对比,突出了丽江水的清泠有声、洁净无泥。接着通过丽江古城是从来没有城墙的,写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街道清洁法和纷繁瑰丽的纳西族妇女服饰,无形中增加了丽江古城的神秘色彩,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读来趣味盎然。

上一篇: 初冬过三峡
下一篇: 芳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