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图书馆

作者: 刁柳森

走在路上,穿过层叠的树荫和人群,转角处,或许就能欣逢一座公共图书馆。

晃悠于一排排书架间,看见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阅读、观察,还是参加活动,我们在这方有限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远征。造访图书馆总是让人快乐的,因为“我离开时比抵达时更富有了”

免费的无价之宝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要去当地的图书馆转转。我最难忘的是上海图书馆。那里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有平时读不到的外文书,古籍室里还藏有清代至民国的古籍!我在上海停留了近一个星期,心甘情愿地把宝贵的旅游时间交给“她”,从早看到晚,饿了就去附近的便利店买饭团充饥,不愿浪费任何时间。我还有幸在图书馆里听到了一位复旦大学研究员的演讲,而且是免费的!这正是图书馆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转角遇到图书馆0

活到老,学到老

韩佳音(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我绕过一排排书架,突然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眯着双眼,全神贯注地看着报纸上的内容,有时还会借助放大镜来阅读。

第二次在图书馆碰到她时,也是这个场景,第三次、第四次也是。她似乎每晚都会来图书馆看报读书,她在这里太出众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她的身影。

看到她,我才真正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我不知道她的身世背景、生活为人如何,但在这里,她渴望阅读,她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向往,我敬佩她。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很多人早已失去了这种纯粹,怎样找回最初的激情,值得我们思考。

“讨厌”图书馆的理由

翁文彬(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像我这样慵懒闲散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图书馆了。总觉得那里的书生气太浓,都是一群"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学子。

那时的我迷茫无措,不知前路何在,只好一头钻进衢州市图书馆,为学业和未来挣扎。

某天,我正趴在桌上沉思着、摆弄着,桌上的《理想国》被风翻到了下一页。“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我愣愣地盯着这行字,心中却有浪潮奔涌。柏拉图在数千年后为一个迷茫的孩子指引着路途。我起身,走出图书馆,外面是浓郁的春天的气息。此刻,我要告别在图书馆里无数单调乏味的记忆。

原来,我不是真的讨厌图书馆,而是讨厌过去那个一味读书来逃避现实的自己。

当我再次来到图书馆,它在我眼中有了崭新的模样。我踏上台阶,迎接属于我的明天。

转角遇到图书馆1

奇妙能量场

郑络予(杭州外国语学校)

转角遇到图书馆2

我喜欢图书馆,安静的氛围让人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我更喜欢观察这里的人,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赶作业、写论文、备战考试但他们努力的姿态和神情却如出一辙。在这个环境里,我们互不影响,但也相互汲取力量,感觉自己并非在孤军奋战。这种力量就像一个奇妙的能量场,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其中独立的个体,将我们联结成一个整体。

找到瓦尔登湖

黄子轩(乐清市第二中学)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啃了很久,总因身边的各种喧器看不进去。那天,我去图书馆写作业,无意间发现书包里静静地躺着《瓦尔登湖》。择日不如撞日,我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座位上,第N次打开它。神奇的是,这一次我很快沉浸在了梭罗的世界里,仿佛与他一同坐在湖边,看水的波纹,看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痕迹。

我看看书,再看看窗外。街上的车水马龙和梭罗的小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梭罗内心的平静和通达了。

转角遇到图书馆3

它们在发光

郑水灵(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那天,嘉善图书馆三楼有一个限时开放的场馆,好奇的我一进去,就像老鼠进了米缸!映入眼帘的是宫崎骏老先生的《龙猫官方艺术设定集》,良好的印刷效果重现了当时鲜艳的色彩和真实的笔触。看着《龙猫》的手稿,我能感受到老先生创作时脑中进发的各种天真烂漫的想法。再往里走,我竟然看到了全套《盗墓笔记》,在其他馆翘首以盼的书却能在这里一次性找齐。遗憾的是,这些书不能外借。馆中还有《红楼梦》的立体书,一打开,人物跃然纸上。步入另一个隔间,有分门别类的《四库全书》。我随机打开一本,看着苍劲有力的笔画,油然而生历史的厚重之感。

回家后,我在日记里写道:“总要有人记得和保护吧,可在那样一个开放时长短、人流量少、不允许外借的场所,它们的归宿大多是落灰而无人知晓,它们的传播、它们的未来在哪儿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2.pd原版全文

薯片之交

赵昱洁(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小升初的暑假里,我几乎每天去家乡的图书馆。相比儿童阅览区,我更喜欢坐在成人阅览区,那里的空间更大,书籍的选择也更多。我遇见了一个同样喜欢看书的同龄人,他偏爱小说,我偏爱历史书籍。我看《蒙古帝国》时,他就会挑选与此相关的小说。有时,我们会在休闲空间一边吃薯片,一边讨论小说剧情或是元朝趣事。

我们都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由于他经常吃我的薯片,他开玩笑说以后写小说要取笔名“我吃小薯片”。说完,我俩都爆笑出声。

如今,我在异地求学,与这位朋友再无联系。希望我们都能坚持阅读和书写。也许哪一天我会看到一个叫“我吃小薯片"的作者写的网络小说,那时我肯定会给他投月票!

俗世奇人续集

汤涵冰(乐清市第二中学)

寻常的一天,我在图书馆翻看《俗世奇人》,正被狗子做的"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的包子馋得垂涎三尺时,里头突然掉出一张纸一一原来是一位读者为狗子写了一个新故事。我在惊叹之余,又有些触动。陌生人的奇思妙想,跨越时空传递给了我,也激活了我的灵感之泉。于是,我落笔,想象自己与狗子的奇遇,并将纸条夹进书里,把书放回原位,暗中期待下一个人的留言。这或许是只有在图书馆才能发生的故事吧,因为一本书,我们的思想联结、碰撞在一起,在静谧的图书馆里,创造出一个个璀璨的回响。

偷偷中了个奖

一天放学,我玩累了,就去路旁的城市公共书苑坐坐。

我随手挑了一本颜色鲜明、封面整洁的书,是讲故宫建筑的。料想这不过是本生涩的专业书,起初我只想随便翻翻打发时间,却越看越着迷。书里不光讲建筑,还融入了建筑背后的人文历史。记得有一处,说中国古代建筑极看重格局蕴意,似乎是造哪处宫殿时,宫外有个小土坡,工程师常常要登上去俯瞰。我当时便想,原来恢宏的紫禁城是从小土坡上生发出来的。再看,故宫的中轴线怎样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端庄威仪,作者都细细地写下。我越读,越觉得故宫的朱漆鲜活起来,望天的飞檐也仿佛要纵入茫茫云海。

一次考试,我做到了与故宫中轴线相关的题目。我每读一段材料,便暗暗唤醒书里的细节,满怀欣喜,仿佛偷偷中了个奖。没有乐清图书馆和城市公共书苑的建设,那天傍晚,我不会有机会打开这本书,领略故宫的建筑之美,看见历史的脉络徐徐展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