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秋:我把一座3000m²的图书馆,一砖一瓦一书地搭起来
作者: 杨素秋2024年12月,普通读者从最后一次借了几本关于罗马史的书。
然而,相比其他读者甚至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她更熟悉这里的琳琅书籍、一桌一椅一一这座位于地下的图书馆,是在政府挂职的一年时间里,一砖一瓦一书地搭起来的。所有的跌宕起伏,被她记录成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一座公共图书馆是这样从无到有建成的。
我们相约1月底在西安见面,但元旦刚过,杨素秋发来一条微信:《搬迁公告》。将于2025年1月6日闭馆,后搬迁到新址。
在闭馆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们前去探馆。馆内的每个角落都坐得满满当当的。其中,一位69岁的退休老人是特地过来的,她曾在做过一年义工。她打算在图书馆搬迁之前,见见老同事,记住这里的一切。
泥泞而兴奋的事
学生时代,散漫的杨素秋不是班上最高频去图书馆的学生之一。成为大学老师以后,她去图书馆的次数反而更多了。
成长在校园,工作在校园,36岁的杨素秋突然觉得自己身处的世界很狭窄,全凭文字想象社会。“这个国家的各级事务具体如何运转,实地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公民,我想去看看,去参与。"2020年9月,她来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担任副局长,挂职时间为一年。
的规划区域发现了文物,项目停滞在考古发掘阶段,建造一座临时过渡期图书馆迫在眉睫,这个任务被交付到杨素秋手中。由于一些阳光通透的选址都不符合图书馆的承重要求,最后只能选择地下。面对3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180万元装修经费,100万元买书经费,杨素秋充满了遐想。“我渴望这泥泞而兴奋的事。"
与建筑商讨价还价,与书商斗智斗勇,和各方斡旋走出象牙塔的杨素秋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但有争论,就面对;有问题,就解决。“我们就是这样笨手笨脚地把图书馆建起来的。"
书籍是一座图书馆的灵魂。“约翰·科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为公共图书馆建构了一个理想的‘选书人'形象,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厚的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无法了解低学历人群的需求。”
在开馆前后,杨素秋各编写了一次书目。第一次,她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再调查各类榜单,也在网上发出征求意见。去仓库采购书籍时,她看到了自己都舍不得给儿子买的立体书。在书店,立体书被包得紧紧的,公共图书馆也很少采购价格昂贵且易破损的立体书。杨素秋决定破个例。“图书馆理应成为消除身份差异的空间,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尽情拨弄里面的小机关。"第二次,为了编写一份更好的书单,她决定麻烦至少50位朋友。就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智慧汇聚在了图书馆的书架上,开枝散叶。

一本书值得被收入图书馆的标准是什么?杨素秋觉得有些难回答。“但至少烂书可以被剔除,比如价值导向有问题的书、大肆印刷的公版书、过于急功近利的书。我们希望大家在图书馆里尽可能实现一种深度的、价值观得到引领的阅读。"
15世纪,教皇尼古拉五世大力兴建梵蒂冈图书馆,派遣学者到各地购买古典手稿。他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我每天的快乐比现在一年的快乐还要多。"杨素秋体验到了同样的快乐。
图书馆的链接
图书馆的存在,是与书的照面,也是与人的链接。
刚开馆时,杨素秋去社区走访了一圈,发现许多老百姓都没听说附近新开了图书馆,也不知道图书馆有哪些便民服务,甚至她在返回馆里时,看到一个人在门口徘徊,只因担心图书馆按小时收费。杨素秋原以为人人都知道公共图书馆是免费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她马上请馆长印制了100多张海报,“免费借阅"四个字正大醒目。海报分发到各个社区后,馆内的客流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各种各样的读者来到图书馆里,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爱看什么,杨素秋如数家珍。少儿书得到的好评尤其多。她从自己的学生那里知道,最出名的书竟然是全套《灌篮高手》。然而,视障人士潘月、杜斌的到来,让杨素秋意识到图书馆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但至少,有了图书馆,潘月能够激动地用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听书、上网,杜斌能够细细抚摸盲文书的纹路,尽情地念出《世界通史》。退休老人邓兴玉平日里爱练字,成了图书馆借碑帖的常客,却因后来图书馆的规定“所有碑帖一律不能外借"而退了图书卡,杨素秋为此深感惋惜。丰盈的喜悦和不时的遗憾,都是这座鲜活的图书馆的一部分。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于2024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让杨素秋始料未及:“一本书竟然能链接到那么多人。"不计其数的读者给她写信、送礼物,杨素秋受宠若惊:“我总觉得,何至于此?我的书没有好到那个程度。"
一次,一个陌生的女孩通过大学联系到杨素秋,希望得到签名。女孩激动地告诉她,父亲在开车时听到了这本书,很感兴趣。书买回来后,女孩每天在阳台上给父母读一节,大家吃着零食,有说有笑,度过了一整个夏天。杨素秋感慨:“在我家,这本书只是一个装订起来的四四方方的形态,但它到了别人手里,与他的家人朋友生发出了新的阅读感受,这挺奇妙的。我会觉得,原来写作还是有一点意义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7.pd原版全文
在与那个女孩的闲谈中,两人聊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事件。杨素秋送女孩去坐电梯时,女孩突然停下脚步,将自己童年的悲惨经历倾倒而出,将杨素秋吓了一跳,愣在原地。电梯在两人的身后开了又合。原来这种链接的分量,能如此重。
图书馆过时了吗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名无疑吸引了众多读者,杨素秋没有在书中、采访中、讲座中明确作答,而是希望大家得出自己的答案。
杨素秋听到一种声音,在这个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一一看电子书、听播客、看视频等一建图书馆可能是在“开倒车”。“如果他去过乡村,就会发现大量的乡村孩子还没有享受到免费阅读的实惠。2020年,我们才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座公立图书馆,更不要说街道、社区和村子。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我们不要仅从精英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要去看到他者,看到绝大部分人的处境是什么。"
最近,杨素秋在看《不平等的童年》。书中提到,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往往源于课外生活的不平等。城里的孩子能够频繁地去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音乐厅等,丰富精神生活,但农村没有这样的设施。“我们反观自己可以做什么?在村子里建图书馆、图书室,比建科技馆、美术馆要容易得多。我们只需要一个人,相对负责任地去挑一些好书放在里头,就能把这个事做起来。"
听到要搬迁的消息时,想到自己亲手布置的物件摆设可能会消失,杨素秋有那么一点留恋,但更多的是高兴。“这就像是从一个阴暗的小屋子搬到一个阳光通透的地方,环境、硬件肯定会更好,我希望书目的更新也能保持好的质量。"
未来会更好,这是杨素秋对新馆、乡镇图书馆的期待,也是图书馆给每个人的祝福。
# 福广三
Q&A问中学生天地答杨素秋
您曾给故乡的张滩中学编了书单。您觉得一所中学图书馆的书目选择应当有怎样的标准?
我觉得中学生读书要注意阅读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比例,这里说的非虚构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科学等。目前,国内的中学生书单,文学和虚构类作品比较多。而一些国外的书单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从小学到高中,不断提高非虚构书籍的比例。虚构作品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精微的情感表达,而非虚构作品是我们认识附近和真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我在18岁以前几乎只读文学,这导致我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问题缺乏认知,比如环保问题、战争冲突、性别议题等。通过非虚构作品获得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对你的成长非常重要。说得再功利一点,当你从非虚构作品中汲取的知识足够丰富,你在写作文时都会有更多素材。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可以如何利用图书馆这个公共资源?
你可以在省市县各级图书馆之间穿梭,不要局限于一地的图书馆,比如市级图书馆就会有一些县级图书馆没有的特藏。另外,多关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其实图书馆购置了许多免费电子书,但很多人不知道。
中学生可以怎么培养公民素养,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
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去做义工,就向中小学生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尽可能将时事话题的讨论引入家庭和学校。像初中有道德与法治课,一些学生仅仅把这门课当成考试内容。每年的两会上有哪些提案,你关心吗?你的看法是什么?你可以参与讨论,获取不同的立场。韩炳哲有一本书叫《他者的消失》,讲到这个时代的公共场域经常充满了党同伐异。我们要看到他者,在与他者的讨论和交锋当中,形成自己对时事的观点,并且思考自己能为社会献出怎样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