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角“发芽”中
得知有建图书角这个实践活动时,一群小伙伴决定说干就干!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和实践,他们的图书角一点点“发芽”啦!

郑开心:学校的图书角与乐清市图书馆展开合作,我们定期从图书馆借还书籍。一次,我选了绘本《广陵散》,没想到它成了图书角反响最好的书籍之一,不少同学为它“打榜"一在张贴的书目推荐指数上,《广陵散》获得的星星溢出了边框,更有同学去社交平台向作者表达自己的喜爱,作者回复"这给我很大的幸福感”。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具有视觉的美感,同时篇幅不长,无论是闲暇时消磨时光,还是有意地分析品味,都很适合。这次经历让我摸到了选书的一点门道:既要贴合学校师生事务繁重的现状,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再加些同学们喜爱的小元素,使其锦上添花。
万雪怡:这学期我推荐了图文并茂的《养出乖巧狗宝贝》,这本书有趣又不失科普性,也能成为与朋友的谈资。三两好友随机翻开一篇文章,有说有笑地看完,还能创造一些梗。比如主人不能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狗,我们就会开玩笑“我的零食你不能吃",看过书的人瞬间能明白,笑成一团。马柯:我是政治选科班的学生,出于职业启迪的考虑,我推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没想到这本书真被同学借走了。高兴之余,我发现这本书一直停留在某位同学的书桌里,这也说明图书角的借阅制度有待完善。未来,我们会让图书角更井然有序,吸引更多同学。
指导老师:蔡秀芝
杭州观成实验学校:在图书角开心、大胆地读
张子皓: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建筑风格,我们为图书角取名“竹里馆”,寓意清新淡雅的环境,以及阅读后能如竹一般培养出步步高升的气节。
目前我们完成了调研、选址、方案设计、成本预算等环节,马上就要迎来竹里馆的落地啦。还记得我们围绕图书角的两个最终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成员认为,方案一的空间更大,阅读体验更好,方案二的空间狭小,阅读起来不得劲。但我并不认同,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大空间的阅读氛围会更淡,小空间则更浓厚。像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是更高的品质还是更低廉的价格,是更全面还是更专一建图书角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取舍"的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了“图书馆"和“图书角"的区别。图书馆相对来说比较“隆重”。我采访过一个同学,他说自己害怕去图书馆,怕打破里面安静庄重的氛围。所以,图书角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任何隔阂,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开心地读、大胆地读。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实践,一开始我们担心自己做不好,到头来白费力气。但做到现在,我们不再忐忑。因为并非只有图书角落地的那一刻,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我们团结起来做一件事的过程,就足够快乐了。
周卓颖:我们决定建图书角的那天已是学校寒假前休业式召开日,线上调研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但想到图书角的受众是同学们,我们还是决定线下调研,面对面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我们争分夺秒地制作问卷、拿到班中发放,最后顺利完成。这为图书角的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顾安怡:整理书单时,我们发现预算超了许多,便齐心协力筛选出最优质的书籍。即便如此,成本还是过高。于是,我们商量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让同学们捐赠比较新的书,二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一部分书放到图书角。
徐俊熙:我最初画了十个各有优势的图书角方案,后来受到老师的启发一一为什么不设计一个多元的阅读环境呢?最终我们决定将图书角分为三个部分,对自然风、图书馆风、家居风三者进行了有机结合。蔡胸芮:采购时,我们发现制作精良的物件往往价格不菲。可我们要打造的并不是一个豪华的图书角,而是一个小而美的空间。于是,我们选择了价格适中的简约家具和一些令人愉悦的小摆件。
颜嘉睿:我采访过一个初三同学,问:你平时看书的时间多吗?他说:不多,因为作业比较多。我又问:如果学校里有一个图书角,你高兴吗?他说:我当然高兴,很期待它能出现。我也非常期待图书角的诞生,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布置、运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
指导老师:马一曼严佳
杭州橄榄树学校:给大家第二个选择
陈奔:图书角的选址在学校的咖啡厅,相比图书馆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更放松,还能够交谈。在碎片化时代,纸质书能提供完整的逻辑链。图书角的存在,有利于大家培养阅读纸质书的习惯。杨紫嫣:早上我们在咖啡厅放了第一批书,中午就欣喜地看到有同学在翻看一本心理书。我们建图书角的初衷并非让大家“死读书”,而是想提供更多的课外书籍。
廖智宇:图书角的书籍来自主创团队和同学们。这里的书是流动的,学生借走一本书,要捐一本书作为交换,以确保书籍的良性循环。
在经历了紧张的一天后,很多同学也许会直接回寝室刷视频、看电子书,但当他们经过咖啡厅时可能会发现:咦,这里有本我感兴趣的书。刷视频还是看书?我们希望给大家第二个选择。梁家豪:我非常喜欢读书。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到了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你所想到的新东西,都受到了先前习得的知识的牵引。是过去那些看过的书,铸成了此刻的自我。希望图书角能为大家带来知识和快乐,让大家慢下来。俞涵蕾:我们计划在图书角设置留言板,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书评等活动进行深度交流。未来,我们还会与学校广播社合作,开展朗读者活动,进一步推广阅读文化。
严梓月:在距离上,去图书角比去学校图书馆方便得多。同龄人捐赠的书籍,即便是学术类,也更符合我们的阅读偏好。
王可依:我负责图书角的设计。我希望营造一个舒适、有条理的空间,这里有分门别类的书,有艺术作品,还有从书籍延伸开来的各种奇思妙想。你即便不想看书,也想进入这个空间感受书籍的魅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9.pd原版全文
指导老师:张跃跃何茹爽


杭州市临安区岛石中心学校:校长,我们想建图书角
陈怡涵:当我们激动地将图书角建设方案拿给老师看时,却被浇了一盆冷水一一学校目前人手与资金都短缺,方案难以实施。不甘心的我们再次向老师争取,看我们那么坚持,老师提议可以与校长面谈。站在校长面前,我紧张得半天说不出话,最终鼓起勇气,将方案的内容、意义和我们的决心一股脑儿说了出来。或许是我们的真诚打动了校长,他同意了!
周露怡:近几年,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学校的图书馆蒙尘已久,直到借着这次建图书角的契机再次被打开。整理旧书时,我们发现适合高年级同学阅读的书籍严重不足,但抱怨不是我们的风格!我们在班里成功募集到27本符合要求的书籍。看着这些“新成员”,我们的信心更足了。
虞诗:我们对图书馆里的旧书进行了分类:小学部一、二年级对应拼音绘本,三、四年级匹配故事彩图,五、六年级安排散文名著,初中部则归类世界经典。整整一周,我们在书海中穿梭忙碌,对图书角的畅想在这个被遗忘的图书馆里一点点实现。以前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同龄人热心公益,我觉得这并非难事,但真正付诸行动后,才体会到“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义。以后,我要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摩拳擦掌?欢迎你将打造图书角的故事发送到小编邮箱444940428@qq.com,小编将不定期闪现,在“中学生天地”微信公众号上宣传你的图书角,甚至提供图书角的运营经费哟!
指导老师:帅婷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