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是怎样诞生的
作者: 战洋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王公酋长,或是“三皇五帝”。这些少数精英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往往是避免“天下大乱”。近代以来,皇帝和国王的权威逐渐被“政府”取代,也出现了新型的社会秩序。仅仅维持不出现天下大乱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普通人的生活有安全感。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运转所必需的。打个比方,我们去攀岩,身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我们可以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但是任何一点儿闪失,都可能让我们掉下去。现在,我们在岩石靠近地面附近拉上一张网,你攀岩时从任何地方失手掉下去都会落在安全网里,这样的攀岩,你还觉得危险吗?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被看作是这样的安全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今天还有工作和收入,但明天公司倒闭了,就会被裁员而失去收入,这时候失业保险就非常重要。每个人也都有健康风险,一旦生病,就需要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托底。不过,这个社会安全网不是由绳子织成的,它虽然是无形的,却能保护人们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前进。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张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那时候,福利国家诞生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对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方位的保险覆盖。由国家出面,对老幼病残人群有所照顾,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对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也有公共支持。在中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比较系统了。当时在城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单位”联系在一起。在单位里工作的人,能享受各种各样的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子女上学、子女就业等。在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则与村集体联系在一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和工作单位脱钩,进入了“社会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单位开始给员工交社保。21世纪初,社保体系又覆盖到了农村,有了新农合体系。如果你的父母在国家单位工作, 他们的医疗养老多半属于国家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你有家人在公司工作,那么他们在劳动者权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都进入社会保障范畴内;如果你有家人在农村生活,那么合作医疗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社会还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来维持社会的有效运转。公共设施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能服务于任何需要它的人。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里的公路、城市之间的高铁。这些设施形成了公共服务体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像我生活的城市香港,目前正在参与华南地区的大湾区建设。“大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可能,其实非常依赖公共设施。因为有了高铁,从香港西九龙站到深圳北站只需要20分钟,到广州只需要1小时。公共设施让城市通勤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形成了“时空压缩”的感觉。再比如,很多医院也可以被看作社会重要的公共设施。医院的公共性质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医院专业的服务,才能控制住传染病的迅速传播。
到了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保障,已经不仅仅来自政府提供的福利或公共项目,商业机构在近些年来也建立了各类基础设施。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社交软件(如微信)、电子平台(如淘宝、美团、滴滴),都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基本感知。大家在手机上轻松地操作,就能在几十分钟之内吃到自己想吃的美食,在当天收到下单的物品。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开门拿外卖时,在我们已经轻车熟路地出门用软件叫车时,我们实际上在依赖一个巨大而高效的运输、物流系统,也在依赖一个覆盖全面的电子网络。电子平台、数据系统和各种社会制度相互协调,如空气一般浸润着我们,构建起一个有序的世界。虽然我们不会时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支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