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学校还有必要存在吗

在不去学校、线上学习的日子里,你觉得学习效果是更好了还是更糟糕了?

伍 畅:居家学习那段时间,我的自觉性很差。上课时,我会把电脑分屏,一边听课,一边看其他内容。返校后考试,成绩惨不忍睹。

尹若谷:在学校,五六门作业我一口气就能写完;而上网课期间,我很难集中注意力,写一会儿作业就忍不住拿起手机和同学闲聊两句。

何瑾蕊:上网课会发生很多意外情况,比如数学老师全程没意识到自己没开麦,英语老师忘记关闭相关功能,被点赞疯狂刷屏,我想提问时,也会被乱七八糟的弹幕刷掉。

赵昱洁:我线上学习了三个月,体验很糟糕。线上学习卸下了中考的压迫感;老师很难给每个人面对面分析试卷;没了黑板,几何作图变得麻烦;在屏幕前久坐让我感到眩晕,更容易一不留神就睡过去。

郑仕骏:因为我的思考较慢,在学校总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下课问老师又会占用课间小憩的时间。而灵活的网课让我可以反复回看不懂的地方,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席 瑞:大多数同学都反馈,线上学习的效果比在学校学习差多了。第一个原因是同学们的自觉性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变低。第二个原因是线上学习时意外情况比较多,比如没有关闭弹幕导致干扰,老师操作系统失误,作图、问答等不方便,等等。但也有同学认为上网课学习效果更好,因为可以反复回看,尤其是一些跟不上课堂思路的科目,可以多看两遍,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你觉得线上学习与在校

学习相比,有什么区别?

陈铭杰:在学校,学习的氛围感很浓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热烈地探讨问题;在家里,我们不受约束,自律性大幅降低。

张逸璘:线上学习时,我们能够搜到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但不成体系;而学校能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地提供多学科的系统性教育。

张紫琪:线上学习方便快捷,比如老师能快速统计作业、无纸化学习更环保等。然而,线上学习需要一直盯着屏幕,网课呈现效果也与设备、技术有很大关系,如果网络卡了或设备黑屏了,就容易错过知识点。

张钦文: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早上我可以不用为了赶路而匆忙吃早饭,还能与别校的学生抢答问题,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格。

鲁懋堃:线上学习更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黄思颖:虽然躺着上课的感觉很爽,但线上学习时老师讲什么全靠我们自行理解。而在学校,老师会监督你,“内卷”的压力也迫使人成长。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学校里激烈的竞争也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席 瑞:同学们给出了许多切身的体会与看法,总结一下,相比线下学习,线上学习的优点如下:更便捷,这种便捷既源于线上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源于线上系统的高效化;更灵活自由,线上的学习资源库非常庞大,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获取在学校可能接触不到的信息,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与学习节奏,相对而言没有在学校那么压抑与“内卷”。反之,线上学习也有缺点,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学习的氛围感,缺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真实的联系与交流,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很多同学不够自律;二是受制于硬件条件,一旦网卡了、设备黑屏了,就很容易遗漏关键信息。

随着AI的发展,也许有一天,知识的获取可以完全脱离学校教育,你觉得学校还有必要存在吗?

郑仕骏:有必要。学校教育包括个性的培养,如社团活动、拓展课程等。

陈正天:有必要。你只要说出正确答案,AI可能就会认为你学会了。而真正的学习,锻炼的是思维能力。

卢 淼:有必要。在学校,我们能收获珍贵的友谊。

许方博:有必要。都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这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等。

朱兮墨:除了教授知识,学校也是培养国家未来公民的场所,我们担任象征权力的班委,争取奖学金,负责让人烦躁的值日工作……从中锻炼组织能力,培养责任意识,明白竞争的意义,这是“集体”给我们带来的成长。

陈子轩:有必要。学校有操场、体育馆等运动专属场地。

尹若谷:有必要。我们学校的保安每天早上在校门口会特别大声地说“同学好”,为我们加油鼓劲。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热情,让我们感到自己真实地活在这个世上。

林 越:学校是思想碰撞的场所,人们在此探讨问题,诞生新奇的想法。

蔡万轩:我觉得学校很可能会被AI替代。AI教育在检验学生自觉性的同时,也能筛选出更优秀的人才。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又自律又“卷”的同学,他们在节假日发奋读书,到了AI时代,这种“优胜劣汰”的现象会更显著。

曹梓涵:没有必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局限于学校,如果我们从学校中走出来,反而能够与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同时,AI教学能够让教育更加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席 瑞: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学校仍有必要存在,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学校是一种物质存在,不管是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学习场所,还是以体育馆为代表的休闲场所,学校中不仅有学习,还有生活;第二,学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我们集体荣誉感的获得,规则与品德的培养,思维方式与能力的训练,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源于校园;第三,学校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回忆与羁绊,也都源于学校。明确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存在的同学,给出的理由也很有思考价值:一是线上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人际交往有很多空间,也许没有学校能让同学们更多地接触社会。

主持人

总结陈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教育”这一领域被开辟了出来,再加上疫情的客观存在,线上学习、“云学习”等模式成了很多同学学习的常态。眼下,AI的发展给线上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VR课堂、元宇宙教育……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之中,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十分必要。

在同学们线上学习的经验里,绝大多数人都感觉学习效果不如在学校。这不难理解,因为线上学习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甚至伴随着很强的“去教师化”。的确,线上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各种功能让作业提交与批改更便捷,自动生成回放可以便于复习巩固,甚至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节奏、定制个性化课程,那为什么大家反而觉得学习效果更差了呢?最核心的差别在于——自觉性。

在传统的线下课堂,老师能够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对面交流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上同学间的群体作用,这些因素构成了很多同学所说的“学习的氛围”。但其实,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自我教育。教育中最关键的并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养成,这项能力在未来教育形式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宝贵。只是,这个要求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比较苛刻,再加上我们身边有各种电子产品、娱乐APP,诱惑也多,因此有一位同学特别有洞见地说,AI教育会让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没有意志力或自学能力的同学,很容易被“筛选”掉。

此外,关于AI教育能否取代学校教育的问题,我的答案与同学们一样,也是否定的。同学们的回答很全面,但我想分享一个核心——链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家就能坐在虚拟的教室里,窗明几净,老师和同学的影像就在身边,一样在学习、讨论,甚至还可以一键选择自己的穿搭……即便如此,大家也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对不对?因为此时我们缺失的是真实的链接。这种链接是门卫叔叔的一抹微笑,是食堂阿姨多打一两米饭的偏爱,是和朋友闯祸后一起面壁思过,是在操场上见证一抹夕阳。在信息社会,随处可见的信息让知识唾手可得,但教育不是将知识印入脑海的过程,教育更是成人的过程,人之为人,需要我们与他人的链接,需要事件,需要回忆,甚至需要经历失败的苦涩。

我不知道未来的教育形式会有多“先进”,但在一片数字化浪潮的拟真空间里,希望我们还能记得,走出去,迈向真实的空间,拥抱真实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