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个人的冥想空间
内容简介
《我与地坛》讲述了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悟。他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以人生书写人生,用残缺的生命写就最真诚的“生命读后感”。
九月渐凉,逛公园被提上了日程。
要评中国人中谁最爱逛公园,史铁生有资格成为“霸榜”游客。
自从21岁不幸瘫痪,史铁生找不到工作,也没处可去,只能一天到晚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里转悠。
命运让他在最好的年纪残了双腿,而地坛,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园林,成了他寄托情感、思考人生的场域。史铁生在这里执笔写下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文字,记录他在地坛公园里的回忆、见闻与思路漫游。宿命、苍凉、失魂落魄,每个字眼像泪水,却又充满希望的力量。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要复刻一个史铁生,很难,但像史铁生一样思考和写作,却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去尝试的。轮椅生涯决定了史铁生活动范围受限,每日见闻大多是日常琐事。但他有抽离日常的思维能力,能将读者领入自己的小世界。史铁生的写作看似“流水账”般平铺直叙,却因其对寻常事的哲思而直击人心。
今天,你也可以当一分钟“史铁生”,找到属于你的地坛公园,独坐冥想:家附近的小园子,校园湖畔的长椅,书店僻静的角落……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搭建一处收容所,以你的目光与思想,为万事万物镀上一层沉静而悲悯的人文光辉。
《大宋穿越指南:临安十二时辰》 冯晓雪
给你一个穿越回古代的机会,你会选择哪个朝代?很多同学的答案是宋代。“宋史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更是处处弥漫着宋韵。那么,到底什么是宋韵呢?北大教授、宋史研究专家邓小南说,真正理解宋韵需要我们走入宋代文化和宋人生活。本书讲述了13个生活在南宋临安的小人物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本大宋生活的人间烟火录,也是一本临安的岁时风俗赏。本书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的发生地南宋临安(包括每一条街巷的位置、每一间商铺的名字)是真实的,社会风俗(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真实的,人物职业(卖花人、厨娘、消防员、点茶人、小报记者)也是真实的。你甚至可以把书中的故事平移到今日的杭城,细细思索、把玩一番。
《江城》 [美] 彼得·海斯勒
1996年,27岁的牛津大学毕业生彼得·海斯勒远赴中国当志愿者。他乘船来到重庆小城涪陵,以中文名字“何伟”在这里教书。当时涪陵尚未开通铁路,没有互联网,几十年来也没见过外国人。随后2年,涪陵就是何伟生活的重心,他通过这个小城,不断认识世界与审视自我。他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他在中国的成长体验。在涪陵生活和教书期间,何伟有大量独处思考的时间,他做了大量翔实的笔记,经常一坐下来就写好几个小时,力图把周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离开涪陵后,何伟耗费4个月写完了非虚构作品《江城》,以诗般的语言和朴素的故事,展现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你是否也想拥有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不必担心饥寒饱暖,在房间里尽情发呆、写作、画画?早在近100年前,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就公开论证过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无拘无束地从事创作?伍尔夫认为,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是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女性。女性每年必须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带锁的房间,500英镑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论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去旅行,去闲散,去深思这个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去看书梦想,去徘徊于街头巷尾,并且让思想的钓线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她鼓励女性为自己争取独立思考的空间,“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