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家:从身边走向旷野
科研工作者的世界似乎很小,小到只有潜心钻研的自己;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又是那么大,足以影响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从身边的稻田、手机,到遥远的天空、月之暗面……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家学以致用,让科技变成一种实际的产品和生产力,通往更瑰丽的旷野。
袁隆平
袁隆平曾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的一生都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1949年,袁隆平报考了重庆北碚的相辉学院,后又转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20世纪60年代,面对中国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袁隆平开始探索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1974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此后,他带领团队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20年9月7日,90岁的袁隆平许下的生日愿望还是“高产,更高产”。从科研上突破,再在工程上实现批量生产,袁隆平推动了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雷 军
1987年,雷军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在图书馆看到的一本《硅谷之火》,让他燃起了“办一家伟大的公司”的念头。毕业后,雷军成为金山公司第6号员工,参与了多个知名软件项目的开发、改进,包括我们熟知的WPS。2010年,雷军怀着“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愿景,创办了“小米”。如今,小米已是走在全球前列的智能手机制造商、电视制造商、平板电脑制造商、智能物联网平台……2021年,雷军宣布“押上毕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今天,越来越多的小米汽车出现在了马路上。
雷军的人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缩影。他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企业树立了榜样。
汪 滔
汪滔的飞行梦想,源于童年时看的一本讲述红色直升机探险的漫画书。在香港科技大学准备毕业课题时,汪滔说服老师同意他自己决定研究方向——遥控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研究的核心在于使航模能够自动悬停。这一研究,成了汪滔今后的事业。
2006年,汪滔与朋友创立“大疆创新”,专注于无人机的研发和制造。多年来,大疆成功推出了多款具有革命性的产品,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2019年,大疆精灵Phantom被《时代》杂志评选为“1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10大科技产品”之一。同年,汪滔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因其和团队“改变了航拍只能用工业级无人机的局面,为无人机作为普通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做出重大贡献”。
汪 建
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汪建已经70岁,创造了中国登顶珠峰的最年长纪录。此次登峰,还传回了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
1999年,“华大基因”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其中1%的测序任务而成立,旨在研究基因科技,造福人类。2000—2002年,华大独立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计划,向世界展示了华大全面的科研实力。2007年,汪建带领团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这也是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图谱。在累累硕果中,华大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推动了中国生物经济产业的战略发展。汪建也在南、北极区,珠峰以及万米深海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以亲身经历探索着生命的可能性。
杨植麟
作为AI赛道里最受关注的几个大模型公司的创始人之一,90后杨植麟无疑是耀眼的。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杨植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用4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课程,并与多位图灵奖得主合作发表论文,在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23年,杨植麟创立“月之暗面”,主持开发了大模型Moonshot,并推出了Kimi智能助手——一款具备解答问题、处理文件、获取信息等功能的智能服务产品。所谓“月之暗面”,意为平时我们只能看到月亮发光的一面,看不到背面,但人类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正如“Moonshot”(登月计划)的含义,总有一群心怀好奇的人,向着困难但价值极大的事业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