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道三部曲”: 我有根,但我流动

“羊道三部曲”: 我有根,但我流动0

内容简介 >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辗转牧场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在游牧民族身上看到一种与自然相依,充满了艰辛而又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

这个夏天,阿勒泰的蓝天白云,飘进了我们心中。治愈后的好心情,悠远又绵长。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里的李娟,还是个不满20岁的女孩,在阿勒泰与母亲、外婆经营着小卖部和裁缝铺。工作多年后,李娟回到山野。这一次,她自己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辗转牧场。

羊道,是羊走过的道,也是人走过的路。对哈萨克牧民来说,“全部的生活从羊开始”。从羊到牛、马、骆驼,从扎克拜妈妈一家到邻居、相逢的陌生人,从静谧的角落到热闹的弹唱会,李娟细腻的笔触尽数捕捉。牧场的日子无疑是艰辛的,常常只有茶水、干馕,但李娟发现:“如此急转直下的生活巨变,却也并没有导致什么严重后果。看来人到底是坚强的,只是表现坚强的机会太少了。”牧场的日子无疑是活泼的,嘲笑李娟的笑声像母鸡一样的杰约得别克,干家务颇为马虎的卡西帕,能屈能伸的大孩子斯马胡力,爱模仿别人的扎克拜妈妈……连聪明又可恶的山羊,都能让寻常的一天生动起来。

李娟的文字如呼吸般日常,可以随时进入,也可以随时抽离。李娟“一言不合”就会躺在宽阔的草地上舒展开来,我们也可以“一言不合”就躺在她的书里,舒展自我。

无论是家乡,还是第二、第三故乡,总有一片水土,长久浸润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为我们的生命赋予相应的质感和况味。就这样,人生的脉络,始于“我从哪里来”的温暖,沿着“我是谁”的坚定,淌向“我到哪里去”的闪亮。

本月共读 > “羊道三部曲” >

游荡于大草原的李娟,诠释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那句“我有根,但我流动”。扫码关注本刊公众号“锐角写作课”,上传你对“羊道三部曲”的读后感或者书写家乡、附近的人和事,就有机会获得稿费或精美小礼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是俄罗斯,右岸则是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区域。他们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和生态移民的实施,鄂温克族人陆续离开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开始新生活。生长于大兴安岭地区的迟子建在看到相关新闻后深受触动,她循着驯鹿的踪迹深入部落,便有了这部小说。故事以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来叙述。迟子建用一种回忆的、温柔的方式,跨越百年的尺度,讲述了这个族群的信仰、爱情、死亡和历史。大兴安岭充满了自然的神秘和生命的广阔,在迟子建的笔下,流淌出“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

《中国在梁庄》  梁 鸿

位于河南的梁庄,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中的一个。因为梁鸿的书写,梁庄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之中。这本书讲的是梁鸿回到故乡梁庄,与留守梁庄的乡亲们交谈的内容,语言平实、简洁、到位,即便是没有相关经历的读者,也能进入其中,仿佛坐在五奶奶的家门口听村里人讲八卦。书中讲的是梁庄,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一些共性,以及关于留守儿童、离乡青年等社会问题。与其说这是一部乡村调查报告,不如说是一个归乡者重新感受大地的记录。后来,梁鸿又写了《出梁庄记》《梁庄十年》,记录那些走出梁庄的人与回到梁庄的人,通过厚重的“梁庄三部曲”,让故乡的人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飙/吴琦

这本书是人类学家项飙与《单读》主编吴琦的对谈录。项飙生于温州,大学求学于北京,读博及工作于牛津,因此本书分为这三地的访谈。乍一看,读这本书似乎是费力的,它有不少宏大的人类社会学概念,但若沉浸其中,就会发现它深入浅出,宏大的概念、命题指向具体的人和事。问者精准,答者真诚,项飙用自己的生命经验践行着书名。怎么把自己作为方法来认识世界?那就是保持天真和好奇,关注自我,寻找“附近”,去创造性地建设我们身边的小世界,至少像项飙在书中说的:“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