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你了!用AI守护比大熊猫还稀少的石山精灵
作者: 姚永嘉
AI能用来做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也许是用于大国重器或日常生活。但在山川之间,科技的力量也在悄然改变着濒危动物的命运。
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地区,人们就利用AI守护着一种独特而珍稀的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通过“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技术”,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
白头叶猴,这个名字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在苍翠的石山丛林中,成群结队的白头叶猴或在悬崖峭壁间轻盈跳跃,或在枝头悠闲地栖息。它们洁白的头部和肩部与漆黑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其实白头叶猴的幼崽刚出生时,全身披着一层金黄色的绒毛。随着时间的流逝,幼猴身上的这层金黄色渐渐褪去,便会长出标志性的黑白皮毛。
虽然同是黑白分明的模样,白头叶猴的数量却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现存1400余只,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均把白头叶猴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白头叶猴通常以5—20只为一群,实行一夫多妻制。在这个小社会中,它们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复杂的社交规则。猴王统领全群,负责保护领地和繁衍后代。其他成年雄性则组成“单身汉”群体,等待挑战猴王的机会。
这些石山精灵的日常生活颇为规律,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和人差不多,都要把憋了一晚上的粪便和尿液排到洞外。随后它们会在猴王的带领下,在石山间穿梭觅食。白头叶猴主要以树叶为食,它们拥有植食性动物的消化系统,牙齿锋利,消化道中富含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盲肠发达,这些都是它们能适应低能量食物来源的关键。
曾经,研究白头叶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研究人员需要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石山地形中跋涉。早期的观察方式也极为原始,研究人员往往需要躲藏在灌木丛中,手持望远镜,一守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们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警惕的猴群。可即便如此,由于白头叶猴拥有敏锐的感官,研究人员常常只能远距离观察猴群,难以获得细致入微的猴群行为数据。
数据收集更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从觅食到休息,从社交互动到领地巡视,研究人员需要手动记录猴群的每一个行为,并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这种方法不但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更大的挑战在于,白头叶猴的活动范围广泛,有时会跨越多个山头,研究人员常常需要在危险的悬崖峭壁间攀爬。这不仅是对研究人员体力极大的考验,同时也存在着人身安全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从2024年开始,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开展“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方案试点,通过由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发的AI算法模型,日夜守护这些珍稀的生命。无论是在茂密的树冠间,还是在复杂的岩石背景中,这一算法能够在海量视频中快速、精准地定位白头叶猴,再通过有线或5G网络,将清晰的画面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在那里,强大的AI算法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研究员,分析每一帧画面,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实时识别和标注,并将推理结果呈现在监测平台上。这个过程就像在编织一张细密的信息网,记录着白头叶猴的每一次活动。
这些珍贵的数据大大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让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白头叶猴的生活规律,以便将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分析工作上。
截至2024年5月底,系统共识别发现白头叶猴15200多次,单个观测点最大出现次数为38次。系统可以实时绘制出它们的活动热力图,帮助保护区工作人员随时了解它们的活动情况。
未来,研究人员希望开发更先进的个体识别功能,精确区分每一只白头叶猴。这将帮助我们追踪单只白头叶猴的生命历程,了解它们的成长、繁衍和社会关系。
AI还可以协助分析猴群的活动热点、迁徙路径、食物偏好等复杂数据。畅想一下,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幅动态的白头叶猴生态地图,展示它们如何与环境互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为制定更精准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过,技术终究只是工具,唯有政府、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可爱的石山精灵继续在山林间自由跳跃,延续它们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