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东方,真的有一条“龙”
作者: 黑鳞鸡冠蛇 红色皇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在自然界中,真的存在龙这样的动物吗?
答案:存在!龙的现实原型之一,仍然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中。这种动物被古人称为“鼍”(tuó),被今人俗称为“猪婆龙”,它就是中国唯一现存的鳄类——“国宝”扬子鳄。
鳄鱼里的小可爱
扬子鳄属于鳄目的短吻鳄科短吻鳄属。它们体型较小,成年的扬子鳄一般全长只有1.5—2.1米,体重36—45千克。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植被茂密的湖泊、池塘、沼泽和流速缓慢的小河中。和大多数鳄鱼相比,它们的吻部非常短,头骨也比较短且高,口中缺乏大而锋利的獠牙(鳄类用来咬住和撕裂大型动物的“武器”),却有较多短而粗的钝齿,加上头顶的一对大眼睛,使得扬子鳄的“面相”比较“憨厚”,不似大多数鳄类那样凶神恶煞。
这是因为扬子鳄最喜欢的食物是淡水中的田螺、河蚌等软体动物,短而高的头骨配合适合碾压的钝齿,能像嗑瓜子一样轻松咬碎螺蚌坚硬的外壳,吃到鲜美的软肉。扬子鳄也捕食鱼类、两栖类、甲壳类以及水禽、田鼠、野兔等小动物,但不会主动攻击大型动物,更不会袭击人类,是一种性情比较温顺的鳄类。
如今网上出现了“扬子鳄连大鹅都打不过”“扬子鳄很可爱,你可以给它吃旺旺雪饼”之类的笑话,但请记住,扬子鳄再温柔敦厚,也有大嘴和强大的咬合力,绝不能逗弄它。
和大多数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鳄类相比,扬子鳄的生存环境四季分明,秋冬季节的气温对鳄鱼这样的变温动物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好在扬子鳄练就了一身挖地道的本领。它们会在河湖的岸边挖掘长达10—25米、四通八达的地道,地道拥有多个出入口、通风口、水池和供扬子鳄休息的宽敞“卧室”,地道内的气温通常会保持在10℃以上。每年10月底至来年4月中旬,扬子鳄会钻入地洞中冬眠,在炎热的夏季,有时也会进入地道避暑。
口喷雷电的“神龙”
扬子鳄的另一个奇特技能是“唱歌”。在繁殖期,雌雄扬子鳄相遇时会发出类似摩托车引擎的“嘟嘟”声。遇到敌人或其他同类进入领地时,扬子鳄会从鼻孔先呼气再吸气,发出“嘶嘶”声。它还能发出类似猪叫的声音,最响亮的声音是单音节的吼叫声“轰”,1千米外都能听到。
初夏是扬子鳄的繁殖季节,此时扬子鳄会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水面上,昂首向天发出像敲鼓一样巨大的吼叫声,一次“合唱”可以持续10分钟。低沉的声音可以在草木茂密的栖息地里传播较远的距离,吸引同类集合,完成传宗接代的大计。
古人很早就认识了扬子鳄这种动物。2000多年前的《诗经》里有“鼍鼓逢逢”的诗句,“逢逢”就是敲鼓“轰隆隆”的声音。“轰隆隆”与“龙”发音相似,扬子鳄的繁殖季又恰好是长江中下游的雨季,常听见“轰隆隆”的雷声。古人观察到扬子鳄在雨天吼叫,或许会认为它有“呼风唤雨”“鸣声如雷”的神力,从而想象出了龙这一动物图腾。
“龙”的绝处逢生
然而,“神龙”命运多舛。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扬子鳄赖以生存的湿地被排干,开垦为水田和鱼塘,甚至被填埋修筑房屋。而对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不仅夺走了扬子鳄的食物来源,也常常将需要浮出水面呼吸的扬子鳄困在水下或被电晕,导致其溺水身亡。灭杀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宿主,杀死钉螺可以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药剂和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也会让扬子鳄中毒,更有一些扬子鳄由于误食被毒死的田鼠而中毒身亡。
扬子鳄自身的皮肉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加上民间认为它们会破坏堤坝、危害家禽,也导致了人们多年来对扬子鳄的大量捕杀。2001年,全国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一度跌至不足130条,濒临灭绝。
1972年,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在198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在科研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已非常成熟,2022年仅安徽省向野外放归的扬子鳄数量就多达370条。
野生扬子鳄种群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的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它们既能作为捕食者控制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也能吞食清理水中和陆地上的动物尸体。扬子鳄挖掘洞穴的习性,更是在大大增强湿地涵养水分能力的同时,为其他种类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希望这些伴随华夏文明一路走来的小鼍龙,能在我们的关注和保护下再次兴旺地繁衍起来,在江河湖泽中继续自由地游弋下去,续写龙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