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手记

小记者手记0

袁嘉琳:在未来乡村设计者的带领下参观园区,令人大开眼界!由矿工宿舍改造的共享民宿,由厂房改造的食堂,由老建筑改造的乡村艺术馆,复古气息十足的供销社和电影院……一座座充满年代感又不失现代感的建筑设施,让人很难把这块土地和“农村”联系起来。应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乡村重建的规划思路,用“大稳定、小调整”的策略保护老建筑,留住了人们心中的那一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王沈伟:应轶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乡村做事得有情怀,做有些事时不是只看中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我们想留下点属于人的东西”。返乡青年见证过家乡的历史,也认清了农村眼下的现实状况。没有人沉湎于过去,而是把情感化作建设和前进的动力,这是我在未来乡村看到的“另类乡愁”。

王嘉丽:青年返乡的故事,我从前只在新闻里读到过,如今亲耳听实践者讲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拓的过程,难免热血沸腾。我的祖籍在江西省鄱阳县,那里经济比较落后,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在破旧水泥路上颠簸。其实我的家乡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缺的是年轻人才和创新产业。近年来,村里的墙上多了共建美丽乡村的标语,大家搞建设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倘若未来我也像应轶老师那样学好专业技术,回乡创业,那么我们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