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情缘:和世界交换意见

作者: 金竹 张智威

古币情缘:和世界交换意见0

人教版教材怎么可能出错呢?

听闻这学期《历史与社会》中有古钱币相关内容,初二男生何承隽满怀期待地翻开课本。可等他看到战国时期的钱币图时,不由得一愣。

在这组古钱币科普图中,秦国货币摆在正中间,而周围一圈则是韩、赵、魏、楚、燕、齐的货币。可仔细观察燕国和齐国的货币,何承隽感觉很不对劲。虽说两国主要货币都是刀币,但燕国与齐国的刀币形制、版别不同,而教材中似乎把两国货币混淆了。

好奇怪,教材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何承隽并没有打扰其他同学,而是回忆自己家中收藏的古钱币,琢磨如何求证自己的猜想。

何承隽家里有不少祖上传下来的古钱币,他从小痴迷于钱币上的文字与图样,翻阅各种古代典籍了解钱币。再长大些,何承隽还独自去古玩市场、博物馆等地方“淘宝”,与五湖四海的“泉友”在网上交流切磋——“泉友”是古钱币爱好者之间的雅称。虽然大部分“泉友”是成年人,但遇到何承隽这样好学的小友,大人们都慷慨传授知识。

何承隽这位小“泉友”接触古钱币不久,就能够通过钱币的品相、文字等细节,迅速判断它属于哪个年代。然而,在发现教材配图疑似错误的时候,何承隽内心是犹豫的,他想:课本出错的概率实在太小了,没准是自己学艺不精,误会了教科书的用意呢?放学后,他默默行动起来,回家查阅了相关书籍,可不少资料都显示他对教材的怀疑并非毫无根据。

既然如此,那就索性调查个水落石出吧。

何承隽随后通过网上“泉友”的牵线,联系了业内专家,如长沙市钱币协会会长野云、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储建国等人。何承隽把自己对教材的看法表述了一番,诚恳地请求专家答疑解惑。最终专家们纷纷给出意见,支持孩子的观点:齐燕两国虽然相邻,容易发生交叉使用货币的情况,但混淆两国固定货币是不对的。

出现问题的教材在下一年进行了版本更新,修订。谁也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沉默低调的男孩,竟然能撼动教科书的权威。

这不是何承隽第一次独立发表观点。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在网上发表与钱币相关的文章。有一次,某家著名拍卖公司拍出一枚珍稀的北宋钱币“庆历直十”,这枚钱币从未记载于任何史书,其面值表述方式也很特殊。“直十”通假“值十”,意思是这枚钱币可以当10个平钱使用。不少人认为这可能是当时北宋行军打仗临时铸造的一种货币。何承隽观察了这枚钱币表面的锈色和字迹,认为或许是工匠人为地把北宋“庆历通宝”的后两字挖掉,重新补上“直十”。“庆历直十”可能是现代工艺产物——何承隽把自己的推测写下来,发布到网上的交流论坛,一时间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资深“泉友”都赞同这位小兄弟的看法。何承隽成熟老练的气场让所有人都忘了,这还是一个孩子呢。

研究古钱币更大的乐趣,就是感受这些老物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市井气息。何承隽在老城区长大,对老城、老街、老社区有着莫名的依恋感,他在初中写作文时还经常写到童年时的老城区。这个敢于和教材公开“叫板”的少年,实际上性格温和沉稳,很乐意一个人待在市井街巷,听听菜市场里的叫卖声,逛逛老街路边的古玩摊。

如今的何承隽已上高中,是一名刻苦钻研的美术生。从小沉浸在古钱币的世界里,他对书法线条、图像造型等敏感性较高,比较容易领悟到美的精髓。学习之余,他并未失去对古钱币的钻研热情,会攒下零花钱收藏感兴趣的钱币,还会在网上和“泉友”交换收藏品。何承隽从不担心自己年纪小,得不到大人的尊重,他愿意用最诚恳的姿态在各大平台发声,与世界交换意见。

“我希望能考上一所比较好的美术学院,花更多时间去研究文物。”谈到自己的规划与梦想,何承隽语气淡淡的,却笃定而令人信服。

成长宣言:长大成人,就是打破成规,不畏权威,坚持己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