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我,也想活成阳光的样子

悲观的我,也想活成阳光的样子0

我天生有些悲观,觉得从小运气就挺差的,总有各种不顺的事情找上我。遇到一点小挫折,我就睡不好觉,唯恐天要塌下来,甚至事情还没发生,我就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朋友见我这副模样,都笑我“印堂发黑”,看起来蔫蔫的。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谁不希望自己充满正能量?在学校里,乐观大方的同学明显更受欢迎,大家都爱围着他们转,欢声笑语不断。这类人也很容易成为老师身边的“大红人”,有活动就让他们展露身手,而我这种悲观又内向的学生很少受到关注。我真羡慕啊!我也想成为积极主动又受欢迎的孩子。

每次和人聊天,我都怕别人扫兴,认为我这人无趣。比如大家约好周末去露营,我立刻开始担心天气会不会不好、路上会不会交通拥堵……可谁愿意听这些丧气的话呢?每个人都喜欢和乐观的人打交道,连父母都更愿意生一个阳光活泼的孩子——我爸妈就多次和我提到,希望我开开心心的,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该怎么变得开朗,让大家都喜欢呢?

不论悲观乐观,活得舒适才是目的

悲观不是大问题

阿方索:悲观和乐观只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已。听说科学家大多是悲观主义者,因为悲观者比乐观者更能沉下心来,做事也更投入。你能在露营时提前想到天气、交通这些因素,其实已经比很多人靠谱了,我就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

做真实的自己

徐佳铭:我试过假装开朗,成功地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最后我自己都无法相信这种乐观的假象。试想一下,如果我的乐观是装出来的,别人因此对我好,这样的“好”岂不是也不真实呢?所以,无论你是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做自己最重要。

他人其实能理解你

周麟林:或许你把父母和老师想得太刻板了,他们不是冷血无情的,都能捕捉到你的情绪波动。尤其是视你如珍宝的父母,你稍微有点不开心,他们便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不要总担心大人不理解你,即便他们打心底希望你活泼开朗,他们也能接纳你的悲观与忧虑。

从每天微笑开始

迷笛:如果你想让自己看起来开朗,我有个小建议——多微笑。爱笑的人看着亲切,哪怕你悲观内向、不爱说话,见面笑一笑,就会让人觉得你非常友善。而且,笑容多了,人的气场也会变得更积极向上!说不定哪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了一个乐天派。

张月燕(心理老师):

对你来说,强迫自己不去考虑可能的坏结果,反而更焦虑难安,对吗?真正遇到问题时,迫使自己乐观一点用都没有,悲观一点反而会更接近真实而复杂的实际状况,让你能提前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从而防患于未然,避免真正的风险发生。美国作家莉莎·克莱佩表达过类似的赞赏——悲观主义者才是会带着救生衣上船的人。心理学家将这种事前降低期待水平、预估最坏结果、提前想好对策的方式称为“防御性悲观”,且证明了这是一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控制焦虑及提升自尊心的有效认知策略。当然,就像乐观者要警惕的是高估事情的积极性会使人误入歧途,悲观者要重视的则是从长期来看,承担更多压力和工作强度难免会令人疲惫不堪。但乐观和悲观只是我们与生活和平相处的一种方式,我们当然可以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改变,但是当“改变”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已经大于所谓的“缺点”本身带来的影响时,这种“改变”就没有必要了。对于父母而言,希望孩子乐观或悲观不过是他们觉得有用的途径,期待孩子活得安全、自洽、舒服才是目的。

你可以选择一个更可爱的世界

如果我让你去看看大街上有多少红色的汽车,你会发现街上有很多红色的汽车;如果我让你去看看大街上有多少白车,你会发现白车的数量也相当多。如果不信,你可以去试试。这个小实验的目的是让你了解,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注意力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总是看到不利、风险和挫败,那么你会发现这些事情总在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充满负能量的人,这仅仅表明你把更多注意力分配到了事情的某一面,并且看到了相应的事物,就像看到特定颜色的汽车一样。

你也可以试着改变。比如,在24小时内暂时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只关注事物好的一面,或者对未来做出乐观的推测。24小时之后,你也可以选择回到原来的状态。说不定你会发现,世界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你的视角决定的。你可以通过这种暂时的切换,来判断你自己更喜欢哪个版本的世界。你是可以选择的,但现在听上去你好像没的选。

关于为什么听上去没的选,我有一个猜测——尽管人的性情受遗传影响,天生的乐观和悲观的确存在,但你的悲观、焦虑也会受到成长环境影响——我非常好奇,你的悲观是否和你的经历有关系。试着观察你和父母的关系,当你悲观的时候,他们是什么反应?他们的反应会强化还是淡化你的悲观?比如有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总体较少,但是当孩子每天哭丧着脸时,父母就会批评孩子。尽管这是一种负面的关注,但总比没有关注好,悲观反而成了从父母那里争取关注的方式,换句话说,这种悲观是被“奖励”的。

搞清楚自己悲观的来源是很重要的。如果真如我所描述的,你的悲观是家庭关系的一种反映,那么这种悲观就不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你刚好投胎在这个家庭里所做出的权宜之计。做出了这种区分,你就知道自己是有选择的,你可以做出“尽管我的家庭环境使得我悲观,但我依然要力图乐观”的选择。在我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历中,有许多来访者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当他们看清了自己的某些性格或者行为特质是被成长环境所要求的,实际上并不那么契合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期待之后,就会有意识地和这个部分进行区分和切割。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在中学时代也有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一度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天性。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姿态其实是对父母不够了解我、没兴趣了解我的一种反抗,因为我的消极会让他们感到困扰,从而让我觉得自己似乎得以被重视。不过当我理解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让内心被看见之后,我就更愿意用积极的方式去表达和沟通,寻找那些有能力、有意愿与我深度交流的伙伴。一旦尝到了这么做的甜头,我就再没有兴趣伤春悲秋了。

你也提到了身边的人,比如同学老师都更喜欢乐观的人,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有悲观的部分,每个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都是有些忐忑的。乐观的人会让我们感到踏实,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觉得好像世界并没那么糟糕,未来也没那么可怕。如果你想变得乐观,或许也可以带着这种利他的动机去尝试。让别人喜欢你是利己的动机,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他人有信心和勇气的存在,则是利他的初衷。

最后再分享我从一个很有智慧的朋友那里听到的一个观点:如果你遇到难关或者找你麻烦的人,可以把他(它)想象成一个能预知未来的爱你的人,他希望你可以成就不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你推向一个与当下不同的方向。这可能会让你很抗拒、很难受,但是你应该敞开心扉去探索这个新的方向,去看看这个爱你的人希望把你引导到什么地方去。

这是一个有助于让人变得乐观的视角,它能让你更加积极和勇敢地看待未来的不确定性。符合你预期的结果当然令你满意,但只有在变化来临之际保持平和的心态,你才能走到另一个不同于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方向。乐观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让你变得更受欢迎,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人生。我觉得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走向更好的人生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