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立人设吗
作者: 冯晓桐 主持
在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讨论本期“天地聚焦”话题时,一位同学说:“我希望自己的机器人不要那么敏感、悲伤,得保持我在大家面前的人设——乐观,天塌下来也无所谓,I don’t care。人设可不能塌啊!”“人设”这个最早诞生于二次元的词,经过娱乐圈的“野蛮生长”,如今也“附身”在了青春期的同学们身上!人设到底有什么魔力,是我们掌控着人设,还是人设掌控着我们?
人设都是立出来的吗?
本期主持人
冯晓桐
《奇葩说》辩手
表达学院首席撰稿人
同学们好,我是《奇葩说》辩手晓桐。人设,其实一直困扰着我和我身边的艺人朋友们。当一个人走到台前,他就不得不思考:我要以何种面目示人?而当你开始为自己的形象布局谋划时,一个似你又不是你的人设就诞生了。没想到,如今十三四岁的少年们也开始探讨“人设”这个饱受争议的词了。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3个问题来解锁人设吧!
潘奕阳:人设有许多分类方式。比如,可以分为我自己想立的人设和他人给予我的人设。前者是我们与他人交流时的一张简短、便利的名片,像我在朋友圈里经常发美食,立了一个吃货人设,希望别人了解我的口味喜好。后者是别人对我日常言行、习惯的一种客观印象。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分为娱乐人设、社会人设。娱乐圈里立人设的特别多,目的就是博取眼球,给我们留下记忆点。再比如,根据人设的作用对象来分类,针对父母,我立的是勤奋学习的人设;针对同学,我立的是活泼开朗的人设。
杨奥:人设是一种目标,有时候是你的人设决定了你的行为。举个例子,很多人相信星座,我是天秤座,我发现天秤座具备某些特质,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做符合那些特质的事。
蒋高阳:说到底,人设就是给人看的表象,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发展空间。一个人如果脱离了集体,不仅会失去很多机会,还会遭到鄙视,所以对个体来说,人设就是立足之本。
人设让我们
更自由,还是更不自由?
潘奕阳:我刚才说,人设是一张便利的名片,但仅限于浅层的交往。你从微信朋友圈中发现我喜欢吃热干面,于是约我出来吃热干面,我很高兴。这是人设的自由之处——表达了我的偏好和喜爱。但随着关系的深入,你每次带我出来都吃热干面,那就会成为交往的阻碍。这种情况下,人设让我们不自由。
陈佳恩:有些人设是充满变数的。比如立学霸人设,成绩会随着你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而起伏。因此,你的人设会不停地变化,就像说谎一样,要用一个个谎言去圆这个人设,非常累。
王艺馨:在《艾莉诺好极了》这本书中,从小的打击让艾莉诺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后来,她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很幸福,为自己贴上一个个标签。对伤痕累累的她来说,人设是创可贴一样的存在,能让她活得更踏实自由。
毛绎如:人生应该有无限种可能,你可以不停地去尝试拓宽人设。就算在这个过程中,人设崩塌了,也是可以重塑的,从失败中能创造出另一种更加美好的东西。
任思丞:很多人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而内心是痛苦不堪的。人设就是一种掩饰,本性被掩饰得太久,会彻底崩塌。列夫·托尔斯泰就很纯粹,他抛弃人世间的纷扰,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们应该追随自己的心,不应该活在人设的阴影之下。
更重要的是成为伟大, 还是显得伟大?
沈苡铭:如果你想竞选纪律委员,你要先显示出纪律委员该有的样子。到了真正竞选时,同学们就会觉得你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相信你能管理好班级。因此,显得伟大很重要,这是成为伟大的前提。
黄天瑜:在抗疫过程中,每位医护人员都很伟大,虽然他们的名字并不全都为人所知。最可贵的是,他们的内心不是抱着“我要变得伟大”的目的而这么做的。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也只能是显得伟大,而做不到真正的伟大和受人尊重。
周默衡:你无意中捡了一支笔并递还给他人,别人说你助人为乐,你可能就会立助人为乐的人设,经常帮助他人,慢慢地你就成了一个伟大的人。同时,你的行为被别人看在眼里,会有人把你当作学习的榜样,也就是说你的伟大影响了别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毛绎如:我觉得没有完全伟大的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有些伟大的人在世时并没有显得伟大,他们创造的价值被后人发现,才成为伟大。所以会不会显得伟大,并不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只要做每件事都不留遗憾,做最好的自己。
人设是一个面具,或者一个标签,它可以方便别人更快速、更简便地了解你。
从拓展人际关系的广度和影响力范围来说,人设是重要的。有同学举了伟人的例子,他们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让许许多多人记住他们,所以一个简单而有力的人设必不可少。
但另一方面,人很复杂,没有人只有闪耀的那一面,每个人都有脆弱的那一面。这部分很难被展示出来,因而常常会被隐藏起来。但能够在人性的幽微之处与人相遇,会让你感知到心灵的深刻幽远。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人有两种自我(self):一个是真我(true self),它是你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困了想睡,饿了想吃,疲惫了就不想写作业;在真我的圆圈之外,还套着一个大圆圈——假我(false self),它是你为了迎合与满足外界需要,而努力去表现出来的自我状态,比如尽管你累了,但你想要让同学、老师和父母认为你是一个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人,于是你依然坚持学习。
两个自我都很重要。有一个强大的假我,也就是外界看到的人设,可以拓展你交往的广度,让更多人看见你,由此你的社会影响力会更大。有一个稳定的真我,可以拓展你友谊的深度,让你和真正的好友分享更深的情感与体验。这些不为人知的部分,也是你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人设的3个提问,看似十分发散,实则有着很强的内在关系,从话题的表象出发,逐步至其本质。在讨论中,同学们更加立体、全面地认识了“人设”一词,透过现象洞察“人设经济”背后的得与失,而且极富同理心地指出,在人设带来的光鲜亮丽的背后,真正的人可能难逃被人设工具化的命运。
希望经过这次讨论,今后在面对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时,同学们能够不急于批判表象,不人云亦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剖析,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培养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更要有与舆论场中肤浅之谬论斗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