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仅是NPC
生活终究不是一场游戏,那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爱和梦想,他们并非一成不变的NPC。因此,我们向同学们发起了一次征集:“请观察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为他们拍摄工作中的照片,并试着简单采访,了解他们的故事。”
同学们发来的照片和文字里,折射出一段段鲜活的人生,让人动容,也充满力量。其中,我们还收到了一篇来自一名普通外卖骑手的文章。在从少年到社会人的这场转变里,不全是美好,却蕴藏着朴素的,关于自我、关于人生的答案。
人 物: 小 舟
职 业: 外卖骑手
观察者: 小 舟
在全新的日光里,骑上我的小电驴
很巧,我写下这些文字,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我不仅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本身。在观察自我的过程中,我试图描绘出和“流动的中国”有关的那一抹底色。
我是一名外卖骑手。我也送过快递,不过是特快专递(也可以叫同城急送)。我会成为骑手,说来也是造化弄人。之前,我在书店当过店员,在饭店后厨当过学徒,在码头上卸过货,还干过很多别的活儿。有一天,我实在忍受不了书店看似岁月静好、实则事多钱少的店员生活,就去当了骑手。更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为自己之前知道和不知道的所有配送平台都工作过。说实话,真正迈出那一步之前,难免会存在一些偏见,像极了那句耳熟能详的“不好好读书就只能去蹬三轮扫大街”。可是当我真的成为一名骑手之后,觉得好像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本质上它就是一份工作,和千千万万劳动者一样,都在辛苦付出,也不存在哪个高尚、哪个低贱。但你若非要按体面不体面的那一套来评判,人们对骑手可能确实存在刚刚描述的偏见,这也是社会进步需要面对的一些症结吧。
做骑手以来,我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硬要说的话,就是帮人家快马加鞭送了两次钥匙。至于别的,我没救过人,大部分时光都是稀松平常的。真要让我说点什么难忘的事,大概就是在寒冷的冬天五指全部冻僵没有知觉,在四十多摄氏度的夏天带上三个冻得梆硬的冰袋出门(虽然不到三小时也化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场暴雨。那时我刚入行,没有雨衣,严寒的冬天里,我穿了一件棉衣直接冲进暴雨里。经历了四个小时的“鏖战”,我终于能停下片刻,到一个商家那喝口热汤,手无意间搭在后厨的铁皮备餐桌上,被一股电流麻过全身。我这才知道自己原来早已全身湿透,成了导体,而商家的铁皮桌有保温的效果,所以表面是带电的。有点悲壮,有点奋不顾身,事后回想起来,又有些无可奈何的心酸。
开头说的“很巧”,是因为看到了这次名为“流动的中国”的征稿。关注《中学生天地》杂志社的公众号很多年了,我虽然已经进入社会,早就不是那个因为一本杂志就能收获很多快乐的中学生了,但我始终没有取关。
我看到这个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征稿——观察身边的普通人,比如骑手——我想了想,我不就是骑手嘛。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很多往事:曾经的我,还算是一个有朝气的少年,喜欢看《中学生天地》杂志消遣。我甚至想起了一个阳光还算明媚的早晨,教室里只有寥寥几人,我用一台老电脑搜集了当时比较火的几个高中生作文赛事,在记忆的迷雾里,浮现出了“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赛”。当时,我还用铅笔郑重其事地记在纸上。但我的作品好像一篇都没入选,后来也就抛之脑后了。高考结束了,身在二流高中的二流班级,半个班的同学上了三本,剩下的则去读了专科。我的分数介于专科和三本之间,出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我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大学。一晃而过,如梦一般,年少的我曾经为之振奋和心动的作文赛事,似乎也不再和我有关了。
直到某个晚上,阴差阳错地与这个公众号相遇。我想起了我身为骑手的身份,想起了那个曾想要当新锐写手的少年,想起了很多走走停停、兜兜转转,得到的,失去的。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哪怕很粗糙。
这么多年,我好像经历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经历。不管怎样,早上醒来又是新的一天。或许在一阵忽然而起的风中,或许在某个出租屋的深夜里,我会突然开始细数平凡日子里的瞬间,知道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生活——然后,沉沉睡去。
第二天,我会在全新的日光里、全新的空气中,骑上我的小电驴,接着进行同千百个往日无二的工作流程,穿梭于城市里五彩的流动中。
最大的收获是心平气和
人 物: 冯兰珍
职 业: 浙江省瑞安中学国学书房管理员
观察者: 浙江省瑞安中学 王奕晴
学校的国学书房位于古色古香的木建筑群落之中。书房的管理员叫冯兰珍,是瑞安本地人,我们都亲切地叫她“阿姨”。她喜欢和学生以及身后的书打交道,这样心态也更年轻了。阿姨的工作并不繁重,空余时间偶尔看书,也玩手机聊以自娱。问及她看的书,她略带羞涩地说“《黄帝内经》”,虽然很难将书上的养生之道付诸生活,但她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心平气和、笑颜常驻。怪不得我们看见的她总是笑呵呵的。
阿姨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2015届的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每次都会轻手轻脚地进来,嗅一嗅满屋的木质香气,然后感慨一番:“这里这么舒服,竟然没有人来。”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喜欢到国学书房的人的心声。就连踩在木头上的“吱呀”声,都别有一番风韵。阿姨记得有几个男孩子也爱来这里玩,她特地去翻了一下签到记录——那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但是一行行令人惊喜又字迹秀丽的“元宵快乐”,让阿姨的那个元宵节变得特殊而难忘。阿姨说,很高兴能遇到这么多可爱的同学。她希望我们都可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
人 物: 魏至强
职 业: 小区保安
观察者: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 周 沁
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灼烧着我们。在这样的酷暑下,我却见不着魏叔叔在空调房里久待的身影。他总是举着一把水枪,在小区的绿化带喷洒,一面照料着高温下的花草,一面为出门的我们缓解一丝暑气。
时间流转回2020年那个特别的冬天,当时我的父母都外出支援抗疫。身边少了家人的陪伴,我更加孤独了。但是每天准时出现在门口的热腾腾饭菜,傍晚准时传来的一声问候,渐渐温暖了我。而这光源便是魏叔叔。后来我偶然看到一张朴素的守岗照,彻底破防了。他是如此真挚、热情、质朴的一个人,在四季里为我们保驾护航。
终于圆了指挥交通的梦想
人 物: 张信国
职 业: 交通协管员
观察者: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罗清婉
张信国大伯出生于舟山本岛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有当交警的梦想,穿上制服指挥交通,“神气得很”。可惜当时家庭条件受限,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早早进城打工,然后按部就班地娶妻生子。退休之后,不愿闲着的张大伯除了在家照看孙子,一直留心有没有合适自己的工作。他偶然得知一个保安公司在招聘协管,便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协管人员。一件印有“协管”二字的制服、一个哨子、一顶印有徽章的帽子和一面小红旗,便成了张大伯的新行头。
协管的工作很辛苦,在三伏天也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指挥交通。每次张大伯换下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实在热得受不了了,他就在旁边的阴凉处坐一会儿,喝口水。除了烈日,风雨无阻。有一次雨下得特别大,张大伯戴着协管的帽子,不方便戴雨衣的帽子,雨水一直从衣领口往里灌。他回去才发现衣服已经变得湿答答、沉甸甸的了。
然而,说起自己的工作,张大伯骄傲得容光焕发,他终于圆了指挥交通的梦想。
对张大伯来说,最具有意义的物件是他的那面小红旗。“它代表的是协管的职责。拿着这面旗,我就觉得我有劝导人们遵守交规的责任。”
最喜欢也最不喜欢“再见”
人 物: 曲 斌
职 业: 沈阳儿童医院护士
观察者: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曲雅清
曲斌说,选择护士这个职业,是因为他们家算是“医学世家”,她的太奶奶的父亲就是一名军医。受其影响,家族里大部分人选择了从医。
曲斌每天早上至少提前半小时到岗,了解病人的情况。交接班后,她去一个个床头查看病人的状态,开启一天的医疗护理工作。有时她还要接受其他科室共同会诊、参与手术等。
曲斌最自豪的,莫过于帮助病情较重、情况较为复杂的病人康复,得到他们的感谢和认可。医院曾接收过一个超低体重儿,当时情况危急,呼吸机、PICC导管、静脉营养、人工喂养等专业治疗设备、手段全部上阵,简直是在与死神赛跑。后来这个孩子成功度过危险期。看到病患安全顺利地离开医院,是曲斌最开心和最期待的时刻。
她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词都是“再见”。
人 物: 汤晨琛
职 业: 《都市快报》时政记者
观察者: 丽水市松阳县民族中学
杨子瑜
他是汤晨琛,来自松阳,如今在《都市快报》做时政记者。职业生涯里,好像一直都是他在采访别人,很少有人来采访他。回顾一年来的历程,先在机动部锻炼,随后去了时政要闻部。在报道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人和事。
他印象最深的要数去年莆田发生的“欧金中案”。他半夜收到要去莆田上林村现场的消息,马上检索高铁票,第二天早早地出发了。结果到了莆田,离上林村(即案发地)9千米、6千米、3千米的地方都设有卡口,不让无关人员通行。他想尽办法,最终只在6千米外的村子里结识了几个村民,从他们口中得到了当事人的一些素材。半夜的直升机、特警的车辆、广播里的通缉令……这些都难以忘却。
连续16日的疫情发布会中,他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全民抗疫的信念。“拉姆案”的采访过程中,他在微博上找到了拉姆的姐姐,成功询问到了联系方式,为后续自己和同事的采访争取到了很多资源。
每一篇新闻报道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汗水和辛劳。记者需要深挖和探究,需要思考和累积。细碎的线索可以拼凑出事件的真相,他们要做的不仅是书写真相,还有传播真相。
将爱好发展成职业
人 物: 费国美 费国英
职 业: 手作店店主
观察者: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田志松
湖州小西街上,来往的游人都会经过一家店铺。店里有各种装饰,还有出自店长姐妹之手的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艺术气息。从最开始的摆摊经营,再到门店经营,这对90后姐妹已创业一年有余。
香薰蜡烛和香薰石膏,是店内主要两类手工作品。客人选择款式之后,通过妹妹的细心指导,一两个小时便能亲手制作出成品。店里没客人时,姐妹俩就自己动手做。笔刷轻抹颜料,从模型上拂过,笔触经过的地方,泛着一道道高光,玲珑剔透。
她们没有后悔将爱好发展成职业,即使是这样度过普通的每一天。精湛的手艺,蕴含着手工艺人的感情。与大家一起制作,传递着彼此的快乐。每一个手工艺品的诞生,都会在她们的记忆里刻下记号,被久久回味。
再困难,
生活也要好好过下去
人 物: 陈女士
职 业: 烧烤摊老板
观察者: 浙江省临安中学 胡沁南
在一个美食节上,我见到了陈女士,她在一个摊位上卖烤肠。“一个小时赚20块钱,卖多卖少都一样。第一天人多,压力大。后面人少了,就轻松了。”她整理着烧烤架上的烤肠,时不时抬起头张望着美食节日渐稀少的顾客。在交谈中,我了解到陈女士的老家在贵州,长期在临安生活,她的上一份工作在一家化纤厂。她的孩子都在上大学,两个在杭州,一个在宁波。陈女士坦陈,她已经两年没有回过贵州老家。以往,回一次老家需要的车旅费和人情往来费至少要2万元。这两年疫情反反复复,她没赚到多少钱,刨去吃穿住用、孩子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再困难,生活也要好好过下去。”她冲我笑笑,转身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