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高贵,“努力”廉价?

我已经习惯努力奋斗的生活,要怎样去适应这个吹捧“松弛感”的时代?

有个段子让我印象深刻:一张100分的试卷,有的人考99分,是因为能力差1分,而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

我就是那种“能力差1分”的学生,我拼命利用课余时间刷题,甚至利用在食堂排队的时间来背单词,才终于换得了那99分。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人要勤奋,要拼搏,未来要靠自己奋斗。我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有天赋的,虽然我还不知道自己将要肩负什么“大任”,但我想能努力就努力吧,辛苦一点总不会吃亏的。

我有个日历簿,每天我都会在上面详细记下今天学了什么,写了几页题,还要补什么漏洞。每次看到本子上满满的记录,我紧绷的神经就会舒缓一点,觉得自己这一天没有白过,明天也要继续努力。

可是最近,我开始感觉到来自周围的奇怪眼光。有一次,班主任拿起我的日历簿向全班同学介绍我的好方法,却招来不少同学起哄的声音:“太卷了,太卷了!”后桌天天在我面前说,我们反正是要“摆烂”了,不像你。

我尽力让自己不受这些影响。但前几天我过生日时,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祝福卡片中写道:拼搏的“傻劲”很珍贵,但希望你也能够“松弛”地生活。

这让我突然觉得很茫然。是不是我写在日历簿上的记录,在别人眼里都不值一提甚至滑稽可笑呢?现在流行的“松弛感”是真实存在的吗?“松弛”听起来很高贵,可“努力”是廉价的事情吗?

你们的读者:方筱景

余承霖:我不喜欢大家总强调什么“松弛感”,我觉得那透着成年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暮气。就像发条上紧之后才能不急不缓地一圈圈行走,那些什么都经历过、什么都看明白了的人才能松弛。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地球人难道不应该想激动就激动、想惊奇就惊奇吗?年轻时不奋力奔跑,什么时候奔跑呢?

飞飞子:我觉得张弛有度是件特别难的事情。我以前很羡慕我们班长,他看起来学得毫不费力,而且总是嘻嘻哈哈,什么都不在意,却样样都好。后来我和他成了同桌才知道,他学习的时候极为专注,目标明确,一丝不苟。当然他玩的时候也很努力。“松弛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

胡毅之:有没有可能你的好朋友只是希望你更快乐一点?也许,你在学习上确实很有规划,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这或多或少会让你变得焦虑紧张,让别人觉得你不够放松、不太容易开心?比如,你下课都在刷题,就没时间和大家玩耍了,去食堂排队时都在背单词,也不太有机会和同学聊天了。

乐优:不管紧张还是松弛,都是你自己的节奏,别管别人怎么说。“笨鸟先飞”是个褒义词,可这只是自谦的说法,我们内心深处都不想承认自己是只笨鸟,努力仿佛是在证明我们笨拙。可我却很佩服那些堂堂正正奋斗的人,有追求就是有追求,有什么好内耗的。

“松弛感”不需要刻意维系。

张月燕(心理老师):

“松弛感”听起来新鲜,但其实和“努力”一样,说的是并不新鲜的两种生活状态。一个是庄子的“随说随扫”,另一个则是曾子的“一日三省”。我们能说庄子比曾子更高贵吗?不见得吧,二者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对前者来讲,很难说“旋立旋破”不是一种殚精竭虑的努力;对后者而言,“随事用力”就是他完全处在“松弛感”中的表现。但朋友的话之所以能击中你,我猜和你开头说的那个段子里,差1分背后的“面子”有关系,而我们又太容易错把“面子”当“自尊”了。“面子”是指从外面看起来不错,更像一种饰品。“自尊”是对自己的尊敬和欣赏,是内在的底气和能力:我可以清醒地认识并直面我的优势和局限,哪怕在经历失败或者冷遇后,我还可以找回自我,依然能够创造条件对这个世界应对自如,这才有可能真松弛。如果明知自身有局限,不但不去努力,还要把力气花在维持“松弛感”上,这才要紧张了,因为损失的自尊往往需要用焦虑来填补。另外,聪明是一种天赋,专注坚持也是,并非人人能有。

你必须竭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叶倾城

作家,编剧,广播电台主持人

许多年前,一位萍水相逢的读者写信给我。她上学的时候,正是高考被中止的那几年,所有同学都在瞎玩,只有她,默默地学习——没有目的,只是喜欢有事可做。1978年恢复高考时,她以应届生的身份一举中的——她说:其实有很多人比她聪明,只是开始得太晚,松弛太久的弓弦连上紧都需要时间,来不及引箭而射。

她上了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修了双学位,然后去美国、去日本,拿了博士学位回国。原本只想教书为生,却又发现了经商的快乐。她说:“我很享受赚钱的感觉,当然我也很享受花钱。”

在牛排店里,她请我吃大餐,我听着她用流利的英语,对去过的城市如数家珍。她切牛排的手,稳定优雅,腋下真是只容得一张纸的存在。她教我,要挺直腰肢,微笑而专注地对付牛排:“你必须竭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

我那时写作已有十来年。我无书不读,每天都写,我对写出来的每个字都来回斟酌,一定要保证它们的组成是最佳方案、不二之选。我料定一篇文章一如拼图,必须每字、每句、每段都镶嵌得恰如其分。

我慢慢地小有名声,也逐渐得到了一些诚恳的批评。他们说我的文章“太紧”,总在追求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密度。所以有时候,看我的文章,很累。

我相信他们的话,因为我自己长期在电脑前为了一个字、一个词折腾,每天都腰酸背痛,喉间有奇异的燃烧感。要如何才能捕捉到最好的表达、最美的意象?像在雪地里潜伏,到几时,才能飞身而起,与彩鹬正面相遇?

我完全知道,文章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三分随便”,可我就是随便不来呀。

直到遇到这位萍水相逢的读者,我才渐渐放下这份焦灼。

她说她刚去美国的时候,非常在意自己的英文发音,一紧张就结巴,越告诉自己要放松,就越紧张。怎么办?那就承认自己英语不够好呗,大量地听和看——当时还用着收音机和电视机,一有机会就背大段大段的英文散文,没事就和杂货店老板聊天。

非得等单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听惯了当地的俚语,也能与老师同学开玩笑了,才能专注于内容,放弃对发音的执着,知道自己说成什么样别人也听得懂——这就是放松了。

她的话并没有立刻说服我——成年人,是不可能被一段话改变人生的。但我一直往前走,渐渐了解了其中深意。

我开始懂得文章不一定要“好”,有时候要的是“快”,有时候要的是“准”,一味追求字词华丽是炫技,是对读者的卖弄;能把想说的话心平气和地、用读者一看就能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本事。

这道理,在很多年前,有人就说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我终于到达了能够松弛的状态。

我理解你的焦虑。如果能够,谁都想轻轻松松。一来身心舒泰,二来这也是对智商与能力的肯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是因为这鸟儿太逊,斗不过晚起的那些;先飞的笨鸟和一步一步爬的乌龟都一样,赌的是兔子的松懈。

你当然也想像电影里那些天才一样,潇洒自如——但你要知道,没有一位天才是轻轻松松成功的。

玛丽莲·梦露开创的“金发尤物”形象空前绝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也是好莱坞史上最勤奋的女演员之一。几乎从进入娱乐圈起,她就把所有片酬都用来上表演课。她一贫如洗,常常徘徊在花钱买吃的还是上表演课的两难境地中。她自嘲:“什么能把我造就成一名演员,表演课还是汉堡包?”她会带表演老师进组,一组镜头拍完之后,她会看向老师,征求意见。如果老师摇头说不,她就坚持重拍。在拍摄电影《热情似火》时,她招致导演和其他演员的痛恨,因为她重复太多次了。一句简单的台词“是我,甜心”,重复拍了61次。你在银幕上所看到的她自然流露的样子,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这就是巨星的成长史。

竭尽全力吧,一直一直,不要担心自己过于紧张,到某个时候,你会自然地松弛下来,到那时,陌生人、闲人,都会认为你是毫不费力的。

没有谁是轻轻松松成功的,努力到某个时刻,你会自然地松弛下来,到那时,别人也会认为你是毫不费力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