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光,照亮青春
作者: 张文静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戏曲是我生命里的光,上学时,我就很爱戏曲,后来,当了老师,它也照亮着我的教学生涯。
记得初入中学任教时,我便怀揣着一个梦想一一在校园里开设戏曲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2006年,我满怀热情地申报了“走进中国戏曲”校本课程,却因无人选课而黯然收场。同事们的劝诫声不绝于耳:“戏曲太老套了,学生怎么会喜欢?"但我并未因此放弃,我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戏曲、爱上戏曲?
经过一番调查,我总结出学生不愿选课的四大原因:不了解戏曲、唱腔老套、知识枯燥、担心唱不好。于是,我决定先从“宣传”入手,让学生们知道戏曲不仅是“咿咿呀呀”的古老艺术,它也可以是活泼、充满趣味的。
我开始将“戏曲因子"植入语文课堂。在教授《祝福》时,我亮嗓唱起了越剧《祥林嫂·听他一番心酸话》,学生们在醇厚的越韵中感受到了祥林嫂的幽怨与无奈;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我唱响了《人去楼空空寂寂》,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焦仲卿心中的悲愤与哀伤;而在解读《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上,我清唱了《天上掉文/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副校长张文静图/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届毕业生凌子越下个林妹妹》,欢快的曲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贾宝玉初见林妹妹时的惊艳与似曾相识。渐渐地,学生们开始对戏曲产生了兴趣,偶尔哼上几句,虽然不成调,却让我备感欣慰。
不仅如此,我还主动为请假的选修课老师代课,趁机给学生上一堂“走进中国戏曲”课。每次课后,总有学生感叹:“原来戏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有些学生甚至哼着黄梅戏走出教室。
2008年,我终于成功开出了名为“趣味戏曲”的选修课。报名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18人,逐渐增加到80多人。2011年,学校实施网络选课,“趣味戏曲"竟成了“秒杀"课程,学生们争相抢课。那一刻,我知道,戏曲已经在校园里“扎根”了。
2013年,“趣味戏曲"被评为浙江省精品选修课程。随后几年,我不断积累素材,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校本教材《趣味戏曲》的编著,并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整整8年,我的戏曲选修课从“无人问津"变成了“秒杀抢课”,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成了戏曲文化的传播者。
戏曲之光,照亮了我的青春,也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行之路。愿这份光亮,永远传递下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0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