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东坡”:在人生浮沉中追寻自我
作者: 沈书枝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苏轼则是这个高峰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我们很早就熟知苏轼的一些诗词或文章,在历史书上也不难看到北宋“变法”时苏轼所在的“旧党”和王安石所在的“新党”之间的矛盾。不过,如果想要对这位大文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妨去阅读一下他一生的故事。
朱刚的《阅读苏轼》就是一本简明讲述苏轼一生的书。虽然扼要,但对于苏轼人生重大事件的背景与因果都有交代与探讨,并结合苏轼同时期的创作,分析他的思想感受和人生价值信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文学家与政治家双重身份的士大夫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因为领袖人物的过度执着最终酿成贯穿于北宋历史的巨大党争,苏轼一生的仕途和创作都和这一背景密不可分。
在书里,渐渐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对照,那就是苏轼的名与号似乎与他人生中两种相反的轨迹和价值相对应。“苏轼”是因其政见才笔而被用来“鼓动四方”、受到重用的大臣;“东坡”则是被贬逐到偏远之地,却在愈加深厚的创作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士人。我们知道“东坡居士”的称号源于他被贬黄州后躬耕自济的荒地,因此这个称号在苏轼后来愈为艰难的人生中,也有了别样的意味。苏轼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始终能在艰难的境遇中发掘内心的宁静,这不是对现实的麻木,而是一种心理上真正接受困境的乐观与豁达。与此同时,他从不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念。他通过不断的文学创作与学术创作,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这种旷达与静定之外,书中强调的另一点是苏轼性格中始终不曾褪色的对于人世温柔的肯定与爱恋。“乌台诗案”与被贬天涯的经历并没有使他对人性感到怀疑或绝望,他和王安石最终的和解就是一例。东坡性情中充满了“有情”、旷达与自然的人格魅力,在一次又一次被贬的历程中,他对人生的理解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他最优秀的创作几乎都是在贬谪之地产生的,而他留给后世的影响,也大多是身为“东坡居士”时留下的。
书的第二部分是对一些苏诗、词、短小笔记文的赏析,也十分优美。朱刚的赏析不但着重诗人创作时的现实背景,还会有意识地把它们放到作品产生前后的文学史中去,从而有了更广阔的视角。这些解析展现出诗歌内里深长的意蕴,它使得读者对于诗歌、作者、时代的理解立体和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