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科幻作家一样思考

曾经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情节,如今已经有许多从想象走进了现实,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未曾想象到的。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幻想是否还能提供足够的陌生与惊奇?若几十年后再度回望此刻科幻中的“不可能”,是否会感叹那些不过是身边日常……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觉得在未来,科幻是否会跟不上现实?

学生说

王昊泽(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幻想是人类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某种意义上它甚至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物理定律。光跨越银河系需要10万年以上,人类却能依靠幻想瞬间到达宇宙的边界。但是,科学的发展并非任由幻想驰骋,依靠的是坚实的现实基础。未来也是一样,我曾经看到过一组1900年的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勾勒出的“21世纪的生活”的展示图,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设想虽然已经实现甚至被超越,但是它们的实现形式却与想象的大相径庭。这也说明,我们可以幻想出无数种未来世界的图景,但真实的未来(尤其是远未来)世界很有可能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而真正的答案,还需要真正抵达的科学来告诉我们。

谢奥曾(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究其根本,科幻就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而借助文字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只要人们心中有念想,那么科幻就永远不会消失,还会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铁犁牛耕之后,人们还想要更高的效率,便有了秧马;不满足于蒸汽机的效率,瓦特便改良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火车发明之后,人们还想要更快的速度,便有了高铁、磁悬浮列车。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若是现实走在了科幻的前面,那么科技的发展便缺少了方向。

梁 久(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现实总是比幻想更魔幻,就像三体人之于地球、第二基地之于基地,现实的细枝末节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发展,甚至可能已经主宰了我们的生活。

李润涵[苍南县灵溪中学(三禾高中)]:参照当下,科技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我们还在不断地幻想。我认为人类是不会满足的,因为我们一心向往美好的未来。关于幻想和现实,在我看来,两者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若你如此期望,我便给出强烈的回应。”

科幻作家说

陈楸帆(科幻作家,编剧,翻译,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等):

确实,科幻小说中的许多构想已经成为现实,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甚至量子计算等。然而,科学幻想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预测技术,更在于它激发的思考和对未知的探索。比如 AI的大语言模型在处理语言、解决问题甚至进行创造性工作方面表现出色,这些都是过去科幻中的主题,如《2001太空漫游》《哆啦A梦》等。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的形象也在不断演变,从早期的简单机器人到现在复杂的、情感丰富的AI角色。同时, AI的发展带来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如自动化带来的就业问题,AI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等,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幻作品来提供一个公共探讨的平台。科技的进步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新材料,而科幻作品也为科技发展提供灵感。科幻小说往往使复杂的科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吸引更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常常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想象力,推动他们将幻想变为现实。科幻作品常常挑战现有的科学理解,促使人们思考未来可能的科技发展趋势。

科幻小说中的设想已成为现实,但科幻的魅力并未减弱。相反,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想象如今已成为可能,这反过来又推动了科幻作品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索,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只会越来越强。

丁丁虫(科幻作家,翻译,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7年出版的书籍《100亿个明天》里有一章讲到人工智能,作者提到了下棋的例子,认为“人类棋手在对弈中展现出一种智慧……这种整体分析能力是计算机所不具备的”。但在今天,至少在下棋方面,AI其实已经将人类远远抛在身后了。

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给人应接不暇的感觉,合成生物学让我们有能力创造新的生命,开发宇宙的目光也开始投向火星移民,数字生命领域的研究者启动了脑机接口的尝试,更不用说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领域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关于这些现实中的科技的大部分想法,其实都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过,而且远比现实更为大胆和激进。200年前的《弗兰肯斯坦》想象用尸体和电力制造新的人类,100年前的《罗素姆机器服务人》想象机器人推翻人类统治,50年前的《星球大战》想象人类的足迹遍布整个银河系,还有阿西莫夫为机器人设定的著名三定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像是时间尺度极为漫长的科学探究,是人类对千百年后未来的想象。如何将那些遥远的想象变成现实,则是科学的任务。恰恰因为科幻想象的是千百年后的未来,因而当今天的科技拉近那些未来的时候——哪怕只是稍稍的拉近,都会令人惊讶与激动。

吴 楚(科幻作家,著有《暮星归途》《记忆偏离》《未来入侵》等):

如果“跟不上”是指科幻行业碰壁、发展困难,那并不存在。相反,现实中的科技爆炸会给科幻行业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流量热度,几乎所有的“科幻大国”都是现实中的“科技强国”,如美国、苏联以及如今的中国等。

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并不总是规律、匀速的,个别领域的爆发式发展,将促使“科幻故事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成为现实”,甚至“科幻小说落笔时还是科幻,完本时已成了现实甚至历史”亦是常见现象。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几乎每月甚至每周都会出现革命性进步,但这并不影响更多人工智能主题的科幻作品问世、大热。我新近完成的科幻小说《暮星归途》中被外星基地广泛应用的记忆金属建筑技术,近年已从“科幻概念”进入科学论文发表、探索实验的阶段。

科幻作品中的内核、场景被现实赶上、超越,甚至被现实“证伪”,并不会对科幻作品的魅力、艺术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科幻电影《环太平洋》用机甲对抗外星异兽,显然是浪漫的想象而不符合现实的科技、战争逻辑。刘慈欣的《球状闪电》中球状闪电的“宏电子”原理,也更多是宏伟的想象而非严谨的科学推论。但这些浪漫的、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科幻元素,都能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这便是科幻小说作为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和现实意义。

韩 松(著名科幻作家,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一方面,科幻小说仍在提供陌生和惊奇。现实的例子是《三体》和《流浪地球》,它创造出的未来世界仍然足够神奇,充满了大胆的想象。科幻的一个意义在于它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变成艺术来呈现,展现公式后面那种独特的美感,并设想当代科技没有的东西,比如《三体》中呈现的水滴技术、降维打击。科幻还可以对科技的后果和影响作出描述,达到思想实验的效果,比如描写老年社会真的降临,如果人有一天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将会发生什么变故。想象的空间是无穷无尽的,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消失,反而是科技的发展促进想象的进一步活跃。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科幻的繁荣。科幻还探讨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它对人性的影响、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冲击,非常具有吸引力。《我这样的机器》描写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后人与机器关系的变化,比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又前进了一大步。

另一方面,科幻反过来仍在刺激科技的发展。很多科技工作者、创新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仍然是从科幻的想象中获得灵感和刺激,而不仅仅是来自现实科技。迄今来看,科幻的想象更加自由,甚至有时更加“越轨”,总能超出既有科技的限制。总之,我们可以期待科幻与科技共同发展、携手进步,为人类的明天创造出更美好的愿景。

上一篇: 科幻带我去向何处
下一篇: 书 影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