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诉新语 精神一脉传

作者: 邵陈依斐

旧城诉新语 精神一脉传0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

相传在筑城时,有白鹿在老城区衔花而过,它轻盈的步伐徐徐踏过整座城市,故名其曰鹿城。温州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楠溪江水黄绿相映,竹筏浮于其上,锦上添花;雁荡群山怪石嶙峋,瀑布映虹震撼人心……朱自清在温州任教时也曾醉心于梅雨潭的“女儿绿”,如同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般柔美可爱。这般温润的温州,也孕育了儒雅又果敢的温州人。

提起温州人“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精神,人们总以为那是改革开放后,顺应时代才蓬勃而起的,其实早在永嘉学派发展之时,“温州精神”便已初见端倪。永嘉学派重视“事功”,主张经世致用,发展商业,其作为“南宋三大学派”之一,对后世的“温州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经的水乡,桥比路多,家家户户枕河而居,历经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后,积淀成了如今的七十二条半巷,只有那一个个古朴的巷名,记载着它们的曾经。

卖麻桥、打绳巷、珠冠巷……温州的商业气息萦绕在它的过去和现在。温州的商业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到宋朝时,温州已成为商业重镇。2021年,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更是作为实物史料,有力地印证了温州商业的悠久历史。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全世界看到了温州的“商业基因”。1984年,温州成为第二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水平大大提升。“纽扣女孩”章华妹荣幸地成为中国个体户第一人,喜提中国第一张工商业个体户营业执照。我的外公曾在电力局工作,改革开放时,因为身体原因,他选择停薪留职,和外婆一起在菜场摆摊、去妙果寺的市场开服装定制店。那时,许多温州人把家改造成一个个小厂,依靠“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生产出大批轻工业产品,在市场上广受追捧,也纷纷赚到了“第一桶金”。如今,这些集群式的“前店后厂”已升级成为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生产企业,助力温州鹿城、乐清、瑞安三地加入地区生产总值“千亿俱乐部”。

走南闯北的温州人在世界的许多角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声音甚至味道。余秋雨曾在书中写过他在异国他乡偶遇一家温州馄饨店的故事。我曾经也是海外华侨中的一分子,四岁时随父母出国,后因为家庭变故回到温州。在国外生活时,我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温州话一直不曾忘却。成长到少年时,我已经去过很多国家、很多城市,但在异国街头听到乡音时,内心总是会被狠狠地触动。温州城像是我的白月光——我不在温州,眼里却处处是温州。我总是指着一个地方,对母亲说这里好像温州的哪个地方,我猜她肯定知道——我想家了。

如今的温州,不再是从前埋着头一路往外闯的模样,既要转型,也要传承。五马街区保留、修复的民国骑楼本就值得一看,公园路、墨池坊的重修更是让这座城市拥有了新的看点。相信,假以时日,属于温州独有的旧貌新颜定会让来到这座城市的人眼前一亮。

指导老师:王 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