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翰墨情怀

作者: 潘丽云

是从哪里出发的?当我静下心回望,世界突然安静了。天空辽远,大地空旷,仙姑山如屏,通济湖似镜,上山安详,月泉宁静。我出发的地方是故乡。

“故乡以太阳为江,名曰浦阳;故乡以月亮为泉,名曰月泉。”我的家乡位于浦江神丽峡边上的一个村庄。村头有条河,一年四季波光粼粼。记忆中,两岸庄稼郁郁葱葱,田埂上长着整整齐齐的豆荚。乡邻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些叔伯一放下锄头,就拿起笔头(毛笔),在报纸上涂写,那报纸必定经过由淡到浓三四遍墨水的浸染,才被放过。写字是他们的日常功课,如一日三餐般平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报纸的墨香和墨汁的酽香,开启了我最初的审美体验。

后来,我上小学了。学校里有我最喜欢的临帖课。每天午后,我们跟着语文老师潘老师写毛笔字,从最初的笔画开始:练藏头起笔,练回锋收笔,练悬针竖,练垂露竖,练“永”字八法,练颜柳字体。每当完成任务,我们就交给潘老师评判。他顶着银发,弓着背,坐在讲台后,扫视着整个教室。等有人交了作业,他便低下头,提起朱笔判起字来。他不只是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遇有笔画不正处,都用朱笔矫正。遇有间架结构不平衡的字,就在旁边写示范字。对圈圈最少的人,潘老师通常扫你一眼,也不骂,两根枯黄的手指用力敲了敲矫正过的字。学生们不敢吭声,悄悄折回去,照着他的示范字再练,请他再判,直到合格为止。圈圈最多的作品,会被贴到教室后面的板报上,供大家鉴赏。

我很怕被潘老师“扫一眼”,便偷偷提前练习,甚至闭上眼睛背默笔画的走向、字的结构。等到现场临摹时,我便从容挥毫,不必担心被他的眼神扫。出乎意料的是,在每次判字中,我获得的圈圈最多。因此,也获得了潘老师的青眼。如果说我的毛笔字稍具功力,那是在潘老师的判字下打好的基础。

临帖课一结束,大家就蜂拥到食堂水井旁。笔毛在井水的冲洗下,快乐地散开了,吐出一条条墨线。染色的井水随着小伙伴们的叽叽喳喳声,漫过青石板,聚为“洗砚池”。

因为喜爱,课后,我临摹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赵孟的《圣教序》。后来,又陆续临了些秦篆、汉隶字帖,在横平竖直中学习“侧、勒、策、掠”的笔势,感受汉字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姿态,体悟书法家字体背后的兴衰沉浮。再后来,舞文弄墨成为我的终身喜好。这份翰墨情怀成为我的精神底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用艺术致敬城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