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世界尽头的生命力
作者: 袁越
去南极旅游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颗好奇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一笔不菲的费用。这个地方没有常住居民,自然也就没有民用机场或者载客渡轮,普通人要想去南极,只能先飞到阿根廷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或者智利最南端的蓬塔阿雷纳斯,从那里搭乘一艘专门前往南极的邮轮才能抵达。
大部分人去南极都是去看动物的,因为那里的动物还没有学会怕人。南极最多的动物就是企鹅,有些登陆点可以一次性看到上百万只企鹅,那场面绝对壮观。海豹也是南极的一大特色,它们长得特别可爱,也没有攻击性,非常适合近距离观赏。不过,南极最刺激的动物当数象海豹,尤其是两头雄性象海豹为了争夺交配权而发生的打斗,绝对是自然界最震撼的场面之一。要知道,成年雄性象海豹最高可以长到近5米,体重可达4吨,当它们立起身相互撞击时,无论是速度还是力量,都会比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狮捕猎更加威武。
不过,市面上关于南极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实在是太多了,现场看虽然更真实,但新鲜感并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我倒是觉得大家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另外的3件事上,也许会更有收获。
独特的水文和气象
首先是南极地区独特的水文与气象,这是一般纪录片很少涉及的话题。大家提到的南极往往特指南极大陆,其实南极地区必须把南极海包括在内,这才是南极之魂。要想弄明白南极海是怎么形成的,就必须先从西风带说起。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各有一条自西向东的西风带,风吹动海面的海水,形成了海浪,无数微小的海浪积少成多,渐渐汇聚成了洋流。北半球陆地太多,洋流走不了多远就会被陆地挡住。南半球就不同了,因为南极大陆被一圈很深的海洋包围着,使得被南半球西风带带动的洋流在整个行进过程中都不会遇到任何阻挡,于是这股洋流越流越快,带动的海水也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一个宽60万~200万米、深2000~4000米的环南极洋流。
环南极洋流是全球最大的洋流系统,其流量是全球所有淡水河总流量的100多倍。因为南极半岛的缘故,德雷克海峡是环南极洋流所流经的最窄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平均流速很慢的环南极洋流在经过这里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加速过程,导致这个海峡总是波涛汹涌,成为航海家们的噩梦。
环南极洋流相当于孙悟空头上的金箍,把整个南极海包裹在里面,南极大陆融化的冰冷海水很难和来自北方的温暖海水发生热交换,这就是南极比北极冷的主要原因。这条洋流的冷热海水交汇之地被称为南极辐合带(Antarctic Convergence),只要跨过了这条辐合带,就算正式进入了南极地区。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船只穿越辐合带的时候,周围的海鸟明显增多了,这是因为辐合带附近的海水上下混合得很厉害,导致富含养分的底层海水被翻到了海面,于是这里的海藻非常多,以海藻为食的南极磷虾也就多了起来,吸引了更多的海鸟前来捕食。除了海鸟之外,这块海域还养活了大量野生动物,包括鲸鱼、海象、海豹、海狗等。
南极辐合带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大约1500万年前才正式形成的。原来,南极大陆和南美大陆历史上一直是连在一起的,环南极洋流形成不了环线。直到1500万年前两块大陆分开,德雷克海峡被打通,环南极洋流终于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把南极大陆彻底封在了里面,于是这块大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盖,成为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
鬼斧神工的冰川
南极第二个值得一看的东西就是各种样式的冰。其中最常见的自然是冰川,也就是长年不化的积雪被自身重量压成冰后顺着山谷缓慢滑下来的冰河。雪花中的气泡被冻在了冰中,改变了光的折射性质,冰川就呈现出从纯白到天蓝的不同色调,非常好看。南极的冰川很多,光是位于辐合带以南的南乔治亚岛上就有163个,其中只有61个有名字,其余的都隐藏于深山之中,尚未被纳入研究系统。住在中低纬度地区的人只有登上高山才能看到冰川,但在高纬度的南极,冰川可以直接流入大海,大家无须忍受高原反应就能看个够。
冰川流入大海后会破碎成冰山,冰山的大小由入海口的深度决定。当年使得泰坦尼克号撞沉的大冰山来自格陵兰岛上的雅各布港冰川(Jakobshavn Glacier),那个冰川的入海口平均深度超过了1000米,相当罕见。
在南极虽然难以见到大块的碎冰山,但很容易看到整块的桌状冰山,后者不是来自破碎的冰川,而是来自冰盖(Ice Cap)的崩解。顾名思义,冰盖就是面积非常大的冰川,像个盖子一样覆盖在整个大陆之上,甚至可以说整个南极大陆就是被一块巨大的冰盖覆盖着,这个冰盖的平均厚度约为2300米,最厚的地方厚达4700米。全球70%的淡水都被封在南极冰盖里,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将导致海平面升高60米。
冰毕竟是水变的,很不稳定,南极冰盖的四周一直在缓慢地向外滑动,但因为冰盖边缘非常厚,滑出陆地的部分并不会立即崩解,而是漂在水上继续向外延伸,断裂后就形成了桌状冰山。我曾经在南极看到过一座2000米见方的桌状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高约30米,方方正正的,像个白色的大盒子。冰山的表面异乎寻常地平整,上面布满了浮雕般的细微花纹,有一种神秘的美感,让人百看不厌。
桌状冰山虽然好看,但对于航海家来说却是个噩梦。当年试图寻找南磁极点的英国探险家詹姆斯·罗斯爵士所率领的探险队就是因为遇到了一堵高达100米的冰墙而不得不放弃了登陆计划。不过,那次航行不但刷新了人类南行的世界纪录,还发现了一块宁静的海湾,后人将其命名为罗斯海。这片海域是船只所能到达的最南端,所以后来的南极大陆探险队都是从这里登陆开始南极探险的。
最南端的英雄故事
南极是地球陆地最后的边疆,当年吸引了很多探险家前来探险,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南极第三个值得一看的东西就是这些探险英雄们留下的遗迹,其中大多数遗迹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著名的英国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于1914年率领一支探险队试图横穿南极大陆,可惜探险队乘坐的坚韧号探险船被浮冰困住了,他不得不下令弃船,率领全体船员换乘3艘救生艇开始了艰难的逃生之旅。他们首先到达了象岛,那其实就是一块凸起的礁石,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一块平地,难以久住。于是沙克尔顿挑选出5名优秀船员,和他本人一起组成了一支敢死队,驾驶着一艘6.8米长的小舢板在南极海里航行了1500千米,成功到达南乔治亚岛。登岛后,他们又不得不冒险翻过了一座2000多米的高山,终于到达位于岛的另一侧的捕鲸站。最后沙克尔顿乘坐一艘智利商船重回象岛,把留在岛上的22名船员悉数接回,没有丢下一个人。
这是人类探险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探险,由此诞生了无数图书和影视作品。大多数南极邮轮都有机会拜访象岛,大家可以亲眼看看22名探险队员生活了4个多月的那块平地到底有多小。如果你有机会拜访南乔治亚岛,还可以试着重走沙克尔顿的探险之路,甚至可以模仿当年探险队员的壮举,从100多米高的山坡上一滑到底。
我们去南极旅游,不但可以欣赏被人类破坏之前的大自然的样子,还可以把有关南极的知识扩散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南极的行动。这块地方既寒冷又荒凉,却也拥有其独特之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护它,因为保护南极之美,就是保护我们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