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县中读高中

我在县中读高中0

县中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困生、留守少年还是“小镇做题家”?

其实这些标签都不能涵盖县中学生的特色,他们每一个都是立体生动的,青春正当时,充满无限可能。翻阅下面这些“学生档案卡”,你会发现,他们虽然面临着更多的困境,需要突破更多的障碍;但他们跟我们没什么不一样,也有滚烫的青春,也期待美好的未来。

学生档案卡①

姓名:萝卜舟

高中:宁海中学

年级排名:30%~60%

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15个小时以上

学习上的困难:跟不上进度,尤其是理科。考试分数很低,焦虑于排名,信心被打击

兴趣爱好:看书、写小说、发呆

目前就读的学校和专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

梦想的职业:研究人员或者学者

对未来的展望:有我爱的人,也有爱我的人

四分之三的灰蓝色青春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我三年的高中生涯,我想大概是灰蓝色。那是学校老旧的教学楼的颜色,也是透过教室灰蒙蒙的窗玻璃看见的天空的颜色。

在上高中以前,我的人生还算顺风顺水。中考时,我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被宁海中学录取。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对高中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以为未来的生活会和我看过的无数校园作品中描绘的一般,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梦想奋斗。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作为一名从乡镇中学考上宁海中学的学生,我很快发现了自己与县城里的同学在视野、阅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报到第一天,我就发现,班里有两名同学缺席。原来他们都出国留学了,一个去了加拿大,一个去了澳大利亚。

初中和高中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初中时,按成绩排学号,我是一号。平时,会有人向我请教问题;每次月考,分数虽有起伏,但大都稳定在年级前十名;与其他人为了每次的月考排名而暗自较劲——这些后来在宁海中学都没有发生——不会有人专门向我请教问题,除非我们的座位很近;无论如何努力,成绩都没有太大起色;一张高分卷子能让我高兴很久,而考得再差,内心也波澜不惊,用现在的话来说,“佛系了”。

可我真的“佛系了”吗?

高三首考前的一个月,我每天晚上开着小夜灯在宿舍复习到凌晨两点;早上六点到食堂买一份早饭,赶到还没开灯的教室外,借着晨光早读;中午一点钟趴在课本堆里睡午觉,一点二十五分准时醒来;晚上十点五十分教学楼断电,才返回已经熄灯的寝室。除去吃饭的一小时,我一天超过15个小时都在教室。高中三年,日复一日。不同科目的作业和试卷纷至沓来,堆满我的书桌,汇成知识的海洋,不给我任何喘息的机会,最终将我淹没。说是“佛系”,不如说是无助的沉默。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皇后说,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可我不是爱丽丝,不是任何故事中的主角。我努力奔跑,却还是落在了后面。想要跟上别人,我只能比别人跑得更多。于是,所有不是学习的时间段,都被我按下了快进键——去食堂吃饭,去操场上体育课,放学回寝室……后来,在大学认识的朋友对我说:“你总是走得很快。”

上了大学后,我常常会在朋友圈见到其他高中毕业的大学同学转发他们高中的高考喜报,“600分以上×人”“660分以上×人”……这时候,我就会想起宁海中学的高考喜报——“680分以上×人”“700分以上×人”。我不得不承认,宁海中学的教育模式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它是一所合格的重点高中,尤其是作为本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它就像一块跳板,帮助更多的学生走了出去。

如果我刚从高中毕业,我大概不会愿意以宁海中学毕业生的身份写这篇文章。在宁海中学读书的经历从未给过我安全感和自豪感,相反,它更像一个随时可能作响的闹钟,绷紧的发条时刻提醒我不要停下奔跑。我不知道这对于我的人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人生没有退路,我只能继续向前。幸运的是,在这一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又一个与我并肩作战的人。

直至今天,我仍然觉得,我的青春并没有完全结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给自己的青春悄然按下了慢放键,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弥补那最后四分之一的拼图碎片。我希望它会是别的颜色,比如,雨过天晴后的天蓝色。

学生档案卡②

姓名:苹果

高中: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

年级排名:30%~60%

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15个小时以上

学习上的困难:化学好难

兴趣爱好:打羽毛球、写诗、种花

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苏州大学,新闻传媒系

梦想的职业:记者

对未来的展望:想去远方

南方闷热又潮湿的季风气候总会使人恹恹欲睡,我趴在桌子上,试图散去从外面带回的热气。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已有一周,刚考完期末考,又要准备学考,这是非常反人类的安排。每天的安排很单调,刷题、讲卷子、订正。我却对步入高三而不得不发生的改变迟迟无法适应。

真正出现问题的时间应该追溯至四月,我的心里掺杂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后来,我剪了一个寸头。身在加拿大的初中同学曾经跟我说,那里的人都很勇敢,不管不顾的,我以前不敢想,但后来却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在县城学校,日子很无趣,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每天的活动很局限,考大学是主线任务,支线任务或“副本”则是越少越好。

当我无数次无端流泪后,爸爸带我去看了心理医生,确诊为躁郁症。然后,我开始服药,吃药导致呕吐、失眠、肌肉紧张,于是我前往湖州看病。因为失眠,我选择搬离寝室,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爸爸妈妈陪着我,他们说会和我一起撑过高三,我感觉好了一些。

可能因为疾病,我时常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精神疲惫,成绩有些下降,但我努力调整。治愈躁郁症的过程可能和“给多肉植物晒晒太阳”差不多,让灰暗的角落亮起来,这样就可以继续前行。

我选科选的是物化生,高一的时候不知道以后到底想做什么,只是因为理科好就选择了全理。后来,在看了央视记者刘骁骞的采访视频后,我就坚定了成为一名记者的梦想。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多学习一些语言种类,但我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应试阶段,我想这也是县城中学的局限。

说到学习语言,不得不说起我的朋友“正人君子”(我给他起的外号)。前年,他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一年,在家自学日语,我很佩服他的执行能力。他是我羡慕的人,一个自信、有趣、有目标的人。他想通过学习跨越阶层,而他确实也有这样的能力。之前他和我聊天,告诉我他的目标是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融系,我跟他说我想考江苏的大学。这个暑假他彻底失联了,或许是有自己的安排。或多或少,他都给了我一些动力。生理、心理上的障碍并不会阻挡十六七岁的他,自然也不会阻挡十六七岁的我。他告诉我,努力是值得的,我相信,他是一个发光的例子,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与之比肩。

一年后,我将离开海盐这个小县城,去迎接全新的生活。无论如何,我都会沿着自己向往的路走下去,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学生档案卡③

姓名:江东

高中:景宁中学

年级排名:30%~60%

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15个小时以上

学习上的困难:不太专注

兴趣爱好:音乐、弹钢琴

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梦想的职业:白领

对未来的展望: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过上向往的生活

我的家乡景宁只有两所高中,一所普通高中——景宁中学,一所职业高级中学。我知道,我的青春不能止步于这个小县城,我要走出大山。所以,在刚上初中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考上景宁中学的目标。

我的成绩虽然在中上游,可考上景宁中学并不是一件可以打包票的事情。当听说景宁中学要特招音乐生的时候,从小喜欢唱歌、热爱音乐的我一下子感觉有了希望。但我踟蹰了很久才和妈妈说,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让一个单亲家庭去承担特招生培养的费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想到妈妈一口答应下来。我的妈妈在建筑工地做泥瓦工,她用粗糙的双手筑出了我的求学之路。

当音乐老师了解了我们家的情况后,也给我减免了很多费用。家里买不起钢琴,我就在学校的琴房里练习。我喜欢弹琴,也想对得起妈妈的付出,所以不管多难的曲子,我都会咬牙坚持练习。面对密密麻麻满是黑点的琴谱,我会细心地标注记号;面对左右手难以配合的乐段,我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以至于每次练琴结束时,我的手指都会因为一直保持几个动作而感到僵硬。或许对于别人来说,在琴房里练琴是枯燥的,可是对我来说,每天待在琴房的时光尤为快乐。最终,我在音乐特招考试中成功突围。

压力减轻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出人意料的是,我最终凭借文化课成绩踏入了景宁中学的大门。这让我在进入高中后有了选择的权利。在安稳读书和艺考这道选择题面前,我深知妈妈独自抚养我的艰难,于是放弃了内心深处的答案,似乎也在那段时间,我失去了前进的目标。

高中课程繁多,我每天机械地上课、做作业,循环往复。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高二,直到地理老师在我们班上了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他介绍他大学读的专业是地理信息科学,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专业。GPS、测绘、地图学、遥感技术,一个个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的词语让我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家后,我便开始上网寻找资料,发现杭州师范大学有这个专业,并且我的选科满足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要求。

现在,我的人生征途上已经树立了一个个目标,我会用精准的GPS定位这些目标,一步一步从景宁走向杭州,走向更远的远方。未来,我要用我的双手描绘幸福的生活。

学生档案卡④

姓名:张停

高中:龙游中学

年级排名:1%~30%

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10~15个小时

学习上的困难:注意力有时不集中,容易患得患失

兴趣爱好:运动、旅行、阅读

目前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

梦想的职业:大学教师

对未来的展望:保持乐观、勇敢、真诚、努力,让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好一点点

我带着一肚子怨气,迈进了高中的大门。父母不同意我将第一志愿填成市中,认为县中是最为稳妥的选择。最终,中考成绩出来了,我的分数远超市中的录取分数线。看着熟悉的同学都去了市中甚至省城的中学,我悲哀地想,我的人生要完蛋了。

昔日同窗在聚会时大谈自己在校参加的那些我闻所未闻的社团活动,讨论假期海内外研学旅行,我在旁边默默吃饭,不断累积的羡慕情绪让我的心膨胀成一个气球,这个气球却在下一刻被同学语气平常的一句话戳爆了:“你在县中肯定也在努力读书吧?”

说者或许无意,听者却有心。我把“努力读书”解读成贬义词,一种因为生活贫瘠单调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一种因为自身不够聪明而试图弥补的举措。作祟的虚荣心让我坚决地否定了这一点:“怎么可能,在这里随便读读都可以排到年级前列!”

“随便读读”,我特意强调这一点,试图为自己扳回一城。十六岁的我不想被别人说“努力”,我想要得到诸如“你很聪明”的夸奖,然后装成云淡风轻的样子。

从那之后,我竭尽所能在社交平台和现实生活中塑造一个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业上“举重若轻”却能名列前茅的形象。

起初,我还能心安理得地说出自己从来不努力,热衷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吃喝玩乐样样不落,也能轻而易举拿到好成绩的话。可随着每一学科学习的深入,分科之后选考的临近,周边所有人都在刻苦学习,我的成绩相较之下不再突出,有时还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像是坐标轴上变化的函数图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