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轻松,跳出思维的泥潭

作者: Less

放轻松,跳出思维的泥潭0

3岁的时候,我们也许每天要问100个问题,用蜡笔把草涂成紫色,把头发涂成绿色,把厨房里的糖罐头做成宇宙飞船,那时年幼,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夜晚的星空,深邃无边。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未曾被定式化。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带给我们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称其为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规整且清晰,让我们以一种高效且可预见的方式感知世界。而常规思维则需要运用被检验过的可靠预期结果来处理新信息并做出推论。语言学家将这些预期或假设称为认知框架。

认识框架 趋利避

认知框架几乎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所见所想,比如关于餐馆的认知框架。提到餐馆,我们想到的是点餐、用餐及服务员周到的服务工作。但如果你在用餐过程中需要一点醋,请服务员去拿,他却让你自己去厨房拿的时候,你就会困惑、不解,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才导致这样被对待。但其实仅仅是因为服务员打破了你的认知框架。

校园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认知框架。班里的前几名总是那几个熟知的名字,一旦有陌生的名字闯进了这个排行榜,大家就会称之为“黑马”。为什么经常榜上有名的人没有得到“黑马”的称号,因为他一直就处在排行榜的认知框架里,怎么会是黑马呢?

我们希望待在认知框架里,以为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却浑然不知自己已被困在认知框架里。正如求学阶段的我们,总是被告知成绩是衡量未来能否顺利获得工作的唯一标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认知框架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时间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工作之后常被问及薪水,成家之后常被问及生孩子……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大众性的常规问题,但仔细想想,他们的认知框架已经不再局限于分数高低了。你应该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爸爸下班回到家,奶奶问他:“怎么样,今天老板表扬你了吗?绩效拿了几分啊?”认知框架是会改变的,不要把自己困在思维的泥潭里。如果你的生活只着眼于成绩,你会过得很辛苦。努力学习、深度思考,这个过程让我们学到了生活方式,那不是分数教会我们的。

打破框架 拓宽视野

脑筋急转弯是打破认知框架的很典型的一种练习方式。汤姆和珍妮躺在地上已经死亡,周围有很多碎玻璃碴,还有一滩水。请问,他们是怎么死的?现场为什么会有水?玻璃碴又是从哪里来的?此时,我们已经“柯南附身”。实际上,汤姆和珍妮是两条鱼,它们生存的玻璃缸被打碎了。

打破认知框架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第一,认识当前的认知框架,有意识地去打破它。第二,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如果保持当前的认知框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造成更多的伤害?第三,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第四,思考新的认知框架的利弊。

电视剧《大考》里有一个叫潘小宣的高三学生,不爱学习的他常常被校长训话。但他帮助贫困同学上得了网课;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给学校提供口罩;他去爸爸的工厂里当工人,表现出色……在他最需要温暖的时候,校长跟他一起吃饭、起居,默默地呵护着他。我想,这位校长一定是打破了认知框架,用另一种视角来看潘小宣。

跳出思维的泥潭,我们的视野将会拓宽,视野拓宽后就可以纳入更多可能性。比如,20世纪50年代,在码头搬运货物费时费力,等待清关的周期很长,换一艘船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运输的成本很高,于是,人们便发明了集装箱。人们把货物统统装进集装箱,既省事又不怕丢,用吊车吊起来往那儿一放就行了。整个货运的速度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这种创新叫作拓宽视野的创新。

我们需要开动脑筋思考不同的方案,思考它们的利弊,找出它们的闪光点,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时候,你所拥有的新想法就会越来越多。

(文中部分观点摘自罗伯塔·乃斯《走出思维泥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