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姓名: 戴玉婵
身份: 茶艺师,武汉耕读茶艺中心创办人
我是一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不顾父母几番劝阻,我义无反顾地填报了茶学专业;同学们纷纷“逃离”茶企,我扭头创办了茶艺培训中心。我希望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我所喜爱的事业上,即使这条道路并不顺遂。
那些经过多重加工而得到的小小叶子,治愈了我的生活,拓宽了我认知世界的渠道,也激励着我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每当心生烦躁,便会为自己冲泡一杯香气四溢的茶,入口顺滑的那一瞬间,我达成了与周遭的和解。
坚持,是因为好玩
对茶最初的印象来自小时候家中冲泡的龙井。带盖的搪瓷杯,往里放入一定量的绿茶和热水,静置几分钟后揭开盖子,一股沁人的清香扑鼻而来。或许正是家中喝茶的习惯和氛围,让我不自觉地选择了与茶为伴的人生。
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我的脑海里已经留存了许多关于茶的浪漫遐想。它们源于一些文化散文,其中林清玄那质朴平实的文字最是让我着迷:“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敏锐深刻的态度。”在我的认知里,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可以起到疗愈心理的作用,那么茶学说不定更好玩、更有实践性呢!于是,我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
系统地学习了茶学的课程后,我才发现它与我想象的天差地别——这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趣,而是要脚踏实地,学习如何栽培、售卖、品鉴……茶学是一个广博的专业,它同时涉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借助茶,可以理解“儒释道医易”等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学习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我时常对别人说,如果能把茶学学得深、透,那便是一个“博学家”了。
学习茶学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在大学期间,我们常常会被派往各地的茶厂、茶馆实习。我曾去过云南、湖北的茶厂,从采集茶叶到指导农民加工,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参与。实习的日子异常艰辛,熬夜是家常便饭。许多同学在实习后都放弃了从事这一行业的打算,我却非常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在我看来,茶学可太好玩了!包罗万象的茶学,始终在我眼前铺开一片未知的领域,激发我去探索、征服。同时,茶也丰盈了我的心灵,使我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于我而言,茶是通往社会各处的触角。
不是艺术家,而是生活家
提起茶艺,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或许很多人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茶案前跪坐一名衣着儒雅的茶者,摆弄古朴的壶、盏,通过道道程序,制作出一杯味甘香清的好茶。这其实只是茶艺的一个方面,且不是它最重要的一面。
我倾向于将茶艺分为两个方面:舞台上的茶艺和生活中的茶艺。上述的想象,就属于表演性质的茶艺。日本的茶道就类似于一种茶艺表演。如果想通过表演来传递文化信息,那么表演者们需要反复练习、精进技能。生活中的茶艺就没那么严苛了,只需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人人皆可为。冬日暖阳下,三五好友相聚,自然地泡茶聊天。此时,茶就成为人与人沟通关系的良好媒介。茶艺并非高大上的艺术,它和炒菜一般,只要用心去做,总能有一道拿手好菜。
茶艺师自然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功夫茶表演者。在茶行业里,我们更多地履行介绍与传播茶文化、分享与推销茶叶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茶艺师要懂得茶叶的相关知识,也需知晓如何泡茶才能好喝,但我认为茶艺师最重要的素质便是“心在当下”。当我面对一位远道而来、气喘吁吁的客人时,我想最必要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奉上一杯适口的茶水,而非拘泥于复杂的程式。
身为一名茶艺师,为了普及茶文化,我常常奔波于前往茶文化讲座、茶学分享会的路上。有一次,我去同济医院开茶文化讲座,到场有七八百人,坐满了医学专家。他们爱喝茶,也懂茶。一位教授为了考我,专门背了一段茶圣陆羽的《茶经》,问我为什么茶“野者上,园为次”,问题一出,全场沸腾。作为茶艺师,我懂如何泡茶,对茶文化自然也熟稔于心,当即将《茶经》继续背了下去,并将原因一一解答。
我还曾去佛教寺庙做过相关讲座,住持问我什么是“无为之境”。考虑到分享对象的特殊性,我回答:喝一杯茶,入口顺滑,茶水与身体融为一体,和谐感便油然而生。我们的身心同样可以追求这种忘我的状态,放空自我,活在当下,这就是茶带来的“无为之境”。对我而言,每一次的论茶会友,都是思维的美妙碰撞,是把广博的茶文化与更多的人分享的机会。
近年来,我一直在武汉运营茶艺培训中心,为想要学习茶艺的人们提供平台,向他们普及如何喝好一杯茶。来参加培训的人群年龄跨度很大,上至六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儿童。我珍惜和学员们的茶缘,他们的热情总能鼓舞我,让我为这份职业感到骄傲,并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
越来越年轻的喝茶队伍
由于长期从事茶行业,我时常会观察人们在喝茶习惯上的变化。以前,人们捧上一杯绿茶可以从早喝到晚;现在,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选择喝不同品种的茶,并且使用相应的茶具。我欣喜于这样的变化。方式的讲究、多样,意味着茶友们消费能力的提高,这对推动茶产业发展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对比20年前,我发现如今爱喝茶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或许是如我一般因为美妙的文字而对茶产生了好感,或许是潜移默化受家庭喝茶习惯的影响,抑或是单纯为了提神。在我的培训中心,也不断有年轻学员加入,曾有一个学员,读大二时来我这里学茶艺,每次上课都极其认真。现在他在塞尔维亚读研,闲暇时给国外的师友们开茶会,带他们体验中国的茶文化,感受茶气、茶韵。他前几天还兴奋地给我发微信,告诉我:“中国茶学博大精深,真是太有感染力了,是和国际友人进行交流很好的纽带!”
在这个人们争论着要“卷”还是“躺”的时代里,我感恩茶的陪伴。如果问茶文化在哪个方面影响我的生活最深,我想是对自我心性的把握与理解。不管我面临的处境有多么糟糕,只要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就能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在茶香萦绕的这些年里,我时常感到充盈,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体会到此种自足的状态。当你感到内心烦忧时,不妨捧起一杯小小的清澈的茶水。
(采写:陈嘉琦 朱诗琪 整理:冯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