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大

周婷婷(重庆市石柱中学) 问:

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词穷了。比如夸赞某个事物时,大家都说“yyds”;表达难过的情绪时,千篇一律“破防了”。我们应该怎样适当运用网络流行语而不“失语”呢?

高 利(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 答:

这个问题不需要担心,因为语言的习得和应用不是一时就能固化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认可和使用的过程。原因有三。

其一,先说“占据”的问题。网络流行语一时占据我们的生活非常正常,如果不占据,还叫“流行语”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鲜活语言,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但它的特点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更新换代特别快,大多数会消失在时间与语言发展的洪流中。2022年的“yyds”“破防了”“emo”“赛博朋克”风头正劲,2021年的“躺平”“绝绝子”“凡尔赛”余威犹存,但网络元年的流行语,大概只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被人提及……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一时的占据,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晚会让位给更新的流行语和真正的经典与规范词语。

其二,再说说“失语”。大家无非是担心过多流行语的使用,会挤占经典与规范词语的使用空间。其实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广大群体全方位接受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对我们表达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年轻人群体中,而且是非正式场合。但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工作的流程和规范、社会生活礼仪的要求和提示等更广泛的正式生活场景,无不提示着我们说话要规范,用词要正式——也就是说,只要人与人的交流是现实生活必需的,只要我们生活在各种场景下的公共空间——经典和规范的用语与表达就一定是必要的,网络流行语不可能完全侵入这些领域。同学们之所以有“失语”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圈子没有打开的缘故。退一步讲,当大家担心“失语”时,这就说明大家对规范和经典的语法和词语是认同的,当群体有了这种自觉和警醒,“失语”现象的出现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了。

其三,这些词语不仅不会让我们“失语”,还可能让我们“得语”。如果这些网络流行语真的足够经典,影响力足够大,长时间占据了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当然要庆幸:它被我们接纳,有了跻身经典、规范词语行列的可能。“陈言务去”“细大不捐”“蝇营狗苟”“孜孜矻矻”这些经典规范词语不正是由一人创造、一时流行而发展成众人认可、世代流行的吗?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仅没有“失语”,而且见证了新的汉语词语从产生到流行再到被纳入规范表达的伟大进程——我们的汉语一直是兼收并蓄、不断更新成长的语言,这种“得语”恰是汉语历久弥新的内驱力。

所以,你还担心什么呢?

晚 风 问:

前段时间好多人在谈论“元宇宙”,我也试着去了解过一点。那应该就是指在未来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用一个虚拟形象在这里做几乎和现实世界一样的事情,如学习、交友、购物等。但我们现在用的很多App不就有这些功能吗?为什么“元宇宙”会引发这么多人的关注,其特别之处究竟是什么呢?

崔原豪(北京邮电大学博士) 答:

确实,如果我们单独看这些功能,对应每个功能都可以找到一个耳熟能详的App,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些App来完成大多数学习、工作、生活、购物等任务。但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App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太多联系,它们的账户往往也不连通,数据也不会共享。那么,这种情况下就相当于在互联网世界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单独属于各自App的“数据孤岛”,孤岛之间有很多“隐形的墙”阻碍着大家的方便使用。这显然不能称之为一个“宇宙”,因为“宇宙”里的各项都应该是自由且互通的。

所以,如果存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无障碍交流的数字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的世界非常相似(也就是虚拟现实成功应用),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一种“数字宇宙”?对这个“宇宙”,大家都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并乐意生活在其中,那么它是不是就是一种“元宇宙”呢?

“元宇宙”这个愿景之所以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它是一种可见的技术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最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并用这个虚拟世界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在元宇宙里模拟真实世界的事态发展,可以用“数字化身”与其他人交互,也可以在数字世界中实现“咫尺天涯”。这是一种迥异于现存网络方式的交互和沉浸式体验,相信会给信息世界和人类社会带来崭新的感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