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青春群像

“05后”青春群像0

生长在网络时代,“05后”的青春都是高清的。海量的媒体平台给予了他们更多被“看见”的机遇,让他们更直接地走向舞台C位。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成为音乐人、网络“白客”、科技UP主,拍电影、做艺术书……在日益更新迭代的成长环境里,他们以倍速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也正积极应对着没有参考答案的青春试题。

从13岁开始,张宇宣(网络账号名称:Vicky宣宣)就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双面人生:互联网上,她是坐拥百万粉丝的人气音乐博主;回归现实,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音乐作为媒介,将宣宣的双重身份串联。在两种迥异的成长空间里,她学习着自洽与平衡。

2019年4月,张宇宣在卧室里用手机录制了第一个翻唱视频,并上传至某视频网站。

视频的播放量并不高,其后,她陆续发布的新视频也未溅起太多水花。但宣宣并不感到失望,她将这更多地当作一项新的娱乐活动。

变化出现在她发布第一个原创歌曲视频后。

她自小被送进小提琴班里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这个多年与音乐为伍的女孩有着良好的乐感及相当不错的乐理基础,还有一批她喜欢的音乐人。对从小耳濡目染他们作品的宣宣而言,想要写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方面,互联网为宣宣带来了很多帮助。学习写歌,并不需要再报一个兴趣班,她打开了相关音乐人的纪录片,看他们是怎样创作的:漫游寻找灵感,敲击键盘捕捉旋律,反复修改与调整……宣宣就这样学会了写歌。

她写的第一首歌献给了安静的12月,歌名是Dece?鄄mber Composer。舒缓的曲调,清澈的嗓音,宛若一弯山谷溪流静静地沿河道蜿蜒,用柔软的身躯悄然吞没路遇的每一块坚硬石子,平滑而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截至今日,这个视频已经收获了300多万播放量。自那之后,更多的流量、关注和评论涌向了这个女孩。

河一转弯,便入海流。她成了互联网上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博主,也立志要变得更加严谨而专业。

声卡、麦克风、新的电脑,原本简陋的录制设备被一步步升级,作为港湾的卧室又被赋予了新功能,那就是一座秘密的音乐堡垒。她在这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天马行空:翻唱喜欢的歌曲,从郭顶的《水星记》到张杰的《明天过后》;尝试将一段旋律延展成一首歌,灵感来了放学后急匆匆跑回家写歌。

宣宣也去过专业的录音棚里录制,但她说:“我还是更喜欢在自己的卧室录音的感觉,我会感觉更轻松,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堡垒里,旋律飞扬,灵感四溅,那些影像碎片被一点点记录,共同堆积起互联网里的“Vicky宣宣”——一位写歌、唱歌的音乐少女。

粉丝量的攀升,关注度的狂飙,带来了被更多人看见的复杂体验。

正面是相遇、连接与成长。

每天,宣宣都会登录社交账号,点开那一排闪烁着的小红点浏览粉丝的最新评论。平台的迥异不仅仅体现在基本功能、UI设计等物理层面上,也体现在用户特征上:网易云一类的音乐平台用户走文艺青年风格,喜欢抒情与分享生活;而哔哩哔哩这样的二次元聚集地,用户大多喜欢整活、玩梗,带着时下最新鲜的幽默感。当然,还有剑走偏锋的——部分粉丝会将她的账号当作备忘录,勤勤恳恳地打卡每日计划。

多样化的言论,差异化的人群,让宣宣从成为网络红人的那一刻起,看见了世界多姿多彩的呈现形式。

某一天,宣宣在浏览评论时发现,粉丝留下的只言片语亦洋溢着一种美感。灵感就此迸发,她用一周的时间,筛选留言、创配旋律、后期制作,完成了一首由粉丝乐评组成的特殊歌曲《三十二段留言》。成品带来的震撼至今令她难忘。

除却这类交流,宣宣还在互联网上认识了许多与她一样借由某个平台被看见的人。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成为宣宣挖掘的宝藏。

作为大开大合的ENFP(指十六型人格中的竞选者型人格),宣宣喜欢谈话与交往。她会坦率地给网络上遇到的欣赏者发送消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他们分享自己在音乐道路上的灵光一现,她直言:“我更希望他们能给我提一些建议,不只是鼓励我、夸赞我。”

她学到的也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日益精进的拍摄与剪辑技术。比如自然的转场、有趣的BGM、特殊的制作手法,都是她从业务熟练的剪辑大师那儿悉心请教得来的。

正面的相遇,汇成了宣宣成长的养分。

硬币的反面却是最伤人心的恶意。聚焦于外貌与声音的言论尚可无视,最令宣宣无法接受的是对她未来的否定。诸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武断论调,对于一个对音乐饱含热情的少女而言,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

从一开始的默默难过,到勇敢地将黑评写成一首歌回击,宣宣逐渐学会放任这些言论生长。她接纳真诚的鼓励与诚恳的建议,回避无厘头的攻击与伤害。

退出软件,按熄屏幕,宣宣仍然只是一个17岁的普通高中生。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幸运的,在学业之余兼顾着音乐人事业的宣宣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父母始终是她最忠实的粉丝:从刚在网络上走红开始,父母就完全了解宣宣在做的事情,他们密切地关注,学会了“一键三连”;在看到女儿被网络上的匿名黑评伤害时,他们会提供开导,尽力化解掉加诸女儿身上的伤害。

当然,名气与热度并不能具象化为抵御一切负面信息的乌托邦,宣宣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共同烦恼。

比如人际关系。走红之后,宣宣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网络,她常常会在逛街时被路人认出,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固然令人惊喜,但放在校园里,在她与同学的交往难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时,这又成了一个颇显沉重的负担。一方面,会有以往不太熟的同学主动靠近;另一方面,也会有真挚的好友因为感觉“她变了”而有意疏远。

又比如未来。正处于高中的关键节点,宣宣需要思索今后的方向。一直以来,她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音乐。但是,去哪所学校、学哪个专业、如何兼顾学生与博主的双重身份,这些现实的难题都无法被轻松化解。

谈及规划,宣宣正在努力提升英语水平,以应对去国外求学时需要面临的全英文考试问题,她也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憧憬:“我希望能一直写歌,以后办世界巡演,假如我能达到那个高度的话。”

年轻的梦想不应被埋藏在心底。过去,宣宣并没有这样的自信,她曾感觉“没有什么能够支撑自己”,而现在,那些欣赏与鼓励的声音正不断赋予她勇气,那些刻薄刺耳的言论,如今的她可以淡然处之。

互联网给予的机遇与能量,将这颗17岁的倔强的心,打磨得越发光洁而坚强。

她正在追逐理想的自己。

采写:夏妍婧 钱梦佳

如今江湖已变,剑不再是剑,刀也未必是刀,刀光剑影在光缆网速之间,考验的是键盘起落间的信心与实力。2022年8月1日,偌大的江苏南京商业学校的赛场里,宁波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刘国强和林爽爽正紧盯着大屏幕,所有参赛学校的名字并列在左排,紧跟在后面的符号及时传达着场内比赛的情况:盾和剑出现的时候,是参赛队员正在与“黑客”搏斗,维护“网络安全”;当金色盾牌出现的时候,说明“危机”已被破解,可获得分数。

此时此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安全赛项”全国一等奖组正在进行紧张的角逐,刘国强和林爽爽带了三年的两人队伍——高三学生陈默和贾大雷一路披荆斩棘,仗剑网络,预备快意自己的高中时代。

时间回到2020年的夏天,陈默的父母将他托付给在工地里打工的舅舅,他成了一名16岁的“搬砖工”。烈日当头,汗流浃背,急着逃离“搬砖”生活的陈默在宁波职教中心报名的时候,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学校里一张写着网络安全训练基地招募集训队员的海报。海报大意是,集训从暑假开始,持续一个月,每天上午7:00到下午4:30;如果能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就有机会保送大学。

“机房里有空调,正好是‘搬砖’时间,干得好还能上大学!”毫不犹豫地,陈默递上了自己的报名表。一个人独享幸运不是陈默的风格,他想到自己的小学、初中同学贾大雷。“他是数学天才,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是我们班前几名,就是被英语拉了后腿,才会和我进了同一所学校。这样的奇才,我得让他一起参加啊!”

但陈默没想到的是,在集训队里,没有轻松可言。一个月的时间里,集训队员需要掌握的内容几乎是其他同学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每天晚上有大量的学习作业,每周淘汰一次,坚持到最后才有机会真正进入学校的集训队。

陈默没有预料到,集训会比“搬砖”还辛苦,白天的时间不够用,晚上也再没时间打游戏。网络搭建、VB语言、攻防、Linux……陌生的概念和术语一块一块堆砌起来,两个少年手忙脚乱地学习、消化、实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并不被看好的陈默和贾大雷完成了所有进阶任务,留在了集训队,这一留,就是三年。

双人一合作,就拥有了默契。陈默活泼开朗,大雷沉稳内向。陈默在每一场比赛中负责保住该得到的分数不失分,大雷则负责在比赛中找寻难点,获取更高的分数。性格互补、互相成就是这对组合的特点。

“输了!但是——”陈默大喊,“没事!下次我们一定会赢回来的!”陈默和大雷的竞技之路,像极了热血动漫里球队的进击之路。从高一备战打比赛起,他们就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宁波市中职组“网络安全赛项”的常胜将军。面对他们,陈默和贾大雷屡战屡败,总是屈居亚军。“我们一直被压着打,万年老二嘛!”失败之后,在回家路上,陈默会夸张地给大雷“画大饼”——下次一定会赢!陈默的“大饼”画得很简单,但大雷总是点点头,信任对方。

“输了!但是——”陈默气馁,“都高三了,我们还有机会吗?”失败可以重振旗鼓,但时间不等人,眼看高中生活进入尾声,他们还是无缘国赛。“‘爽姐’看不下去了,找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我们再拼最后一把,能不能读大学就在此一搏。”陈默和大雷都称呼林爽爽为“爽姐”。在老师的鼓励和对前途的渴望下,二人的斗志复燃。如同热血漫画的最终章,在高三最后一场市赛上,陈默和贾大雷终于洗刷掉了长久的不甘和挫败,夺下第一,拿到了进入国赛的资格。

陈默还记得,国赛结束的那天晚上,收到获奖短信后,自己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对着大雷欢呼:“网络安全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金牌!”一如往常,他只得到了大雷荣辱不惊的一声“哦”。

三年时间里,陈默和贾大雷立下了一个个“flag”——打败“宿敌”、进入国赛、上大学,如今他们的愿望皆已一一实现。陈默从一个上课被老师拎到外面罚站的“学困生”,蜕变成少年“白客”,在网络世界里挥刀斩剑,解决一个个系统漏洞,也在校园的荣誉墙上占着耀眼的一席之位。曾经一打开英语书就头疼的贾大雷,如今能行云流水地用英语写代码,那个一放学就溜进网吧打游戏的男孩在安静地成长着,“写”出了属于自己的游戏,成了学校里的“代码大神”。

2022年9月,陈默和贾大雷一起被保送进了大学,继续研究网络安全领域的知识。在纵横的网络时代里,他们的青春物语是——“走岔路也没关系,没有哪条路是死路。”愿他们未来继续向着既定的方向尽力奔跑,时间会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采写:张 丹 整理:廖钗勤 孙丹阳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和16岁的于岱永约定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进入店里,一眼就能认出他,瘦瘦黑黑,头发偏长,安静地坐在那里。他看到我们,自然地举了举手,这便算是相识了。

16岁,3500元,拍摄电影《完美谎言》,影院上映,B站播放量过万……这些关键词堆砌在这个少年的身上,是一次解开“谜团”式的聊天。

“在绵延的公路上,路边的小黄花被阳光照得发亮,周围只有蝉鸣和空气流动的声响,金发碧眼的法国小孩拿着旧手机,端着破相机,不停地在拍摄。那个画面太美好了,它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叙述中的于岱永也像是一个导演,他的语言里有画面、音效和感悟,这也许与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看很多电影有关。于岱永的妈妈是一个十足的电影迷,和儿子一起坐在沙发上欣赏、讨论电影,是家庭生活的日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