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误会!

作者: 林航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孔子言行的记录本《论语》流传至今,其中有不少语句脍炙人口。但在口口相传中,孔夫子的有些观点被误解、曲解了,影响了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解读。对此,本文选取了一些常见的容易被误会的语句,进行解析。

误会!我没有说学习

好的都去当官哦!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较有名的一句话,常被解释为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去当官,因此被认为是孔子“读书做官论”思想的体现,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在这样的解读中,“优”被理解为“优秀”的意思,但这样的理解是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的,偏离了“优”字的本义。

事实上,“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孔子说的。《论语·子张》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果说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去当官可以理解,那么将前半句理解为当官当得好就可以去学习,就似乎有点解释不通了。可见,如何理解“优”是关键。

古汉语中,“优”除了有“美好的”“优异的”的解释外,也有“充足的”“富裕的”等含义。如,《说文》言:“优,饶也。”《小尔雅》言:“优,多也。”《荀子·王制第九》在论及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时也说:“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所以,在“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中,“优”可以理解为“有余力的”,因此子夏所说的意思是“当官以后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多学习,完成学业后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去担任官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这就是说,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实道理相通,即在实践之余继续学习可以增长才干,而在学习之余参加实践则可以检验所学。所以,孔子的本意可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没有让大家学成后都去当官的意思。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自述自己学习、成长经历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其他几句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三十而立”这句话,如果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多多少少会让人有些困惑。

如今,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已经二十出头,若再深造几年,很快便到了三十岁。此时,该成家、该立业,好像很说得通了。但细想,古人成家普遍较早,若到了三十岁才考虑成家立业,似乎有些不合理了。那么,孔子在三十岁时究竟做了什么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对“立”这个字的理解,更准确地说,是孔子对“立”的定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还说过“立于礼”,在《论语·尧曰》中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这两句话清楚地表明,孔子所说的“立”,并不是“建立”家庭或“树立”事业,而是“知礼”,也就是懂礼、言行得当。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代大儒孔颖达在其所著《礼记正义》的序言第一句中就指出:“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意思是,礼是一种本于天地而达于人情的规律和规则,而“立”便是从“礼”认识自己,与万物建立关系,认识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所以,这句话根本就不能被当作“催婚”神句,如果以后家庭聚会时有人用这句话催婚,你可以站出来解释,帮一下你的哥哥姐姐们!

误会!虽然我的学生都是男孩子,但我也没有歧视女孩子的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人们常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指斥孔子“轻视妇女”,对女性抱有歧视态度。如鲁迅就曾讽刺孔子:“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实际上,孔子曾说了这句话不假,但大家在引用这句话时,大都忽视了后半句,即“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就是说靠得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而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

读完整句话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将其简单视为男尊女卑、歧视女性有不合理之处。事实上,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贬低女性与小人。一方面,“女子”在这里并不是泛指所有女性,而是特指“妾”,尤其是不贤能、不具有正妻身份的女性。宋代学者邢昺就指出:“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秉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也就是说,如武王母亲大姒这样贤明的女子就不在这个范围内。钱穆也说:“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

另一方面,“小人”也不是指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是指还未“修身”的百姓或庶民。《论语》中,“小人”总共出现了24次,这些“小人”大多是指与“大人”即士族阶层相对应的庶民群体。

同时,该句中的“养”也不是我们常说的“抚养”“养育”,而是“修养”,和《大学》中的“养”是一个意思。因此,这句话孔子是在说,恃宠而骄者与庶民小人,他们都很难修养身心,因为对其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对其过分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恨。

误会!我可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别拿我当“愚善”的借口!

以德报怨

人们常以出自《论语》的成语“以德报怨”,劝慰别人放下仇恨,宽容地对待对自己不好的人。“以德报怨”源于《论语·宪问》,但原文中这句话并不是孔子所说,而是有人问孔子的一句疑问,原文如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并不赞同“以德报怨”,但这不代表他认同简单的以怨报怨,用怨恨和报复去回应别人不道德的行为。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是指使用公正、直率、讲道义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有抱怨或不满的人,既不能冤冤相报,也不能一味忍让。

对此,《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段子夏和孔子的对话。子夏问孔子:“心中怀有杀害父母的深仇大恨,应该怎么办?”孔子答道:“睡在草席上,头枕着盾牌,不担任任何职务,当时刻想着报仇,绝不和仇人共处一世。如果是在市场上或公门相遇,不返回找救兵就和他拼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孔子提倡仁爱之道,但他并不会毫无原则地宽恕所有人的过失,而是用正确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在必要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毫不示弱地予以反击。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提到:“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这里,老子同样认为“以德报怨”是“不妥善的”。那么,什么才是对待怨的正确方式呢?老子说,圣人保存别人欠债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德报怨”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正确对待,问心无愧。

误会!这是我夸别人的话,怎么到了你们这里就变味了呢?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用以形容一个人愚蠢至极,非常人所能及。鲁迅在《朝花夕拾》之《范爱农》中曾说:“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该词出自《论语·公冶长》,但联系上下文,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并不是形容他人愚蠢的意思。

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提到了一个叫宁武子的人,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即宁俞,是卫文公、成公时的大夫。卫文公时,卫国政治清明,宁武子作为国家重臣,勤于政事并多次代表卫国与诸侯结盟。至成公时,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荒政,另一方面由于晋国的武力威胁,在内忧外患之际,宁俞站了出来,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保护了成公的性命,维护了卫国的尊严。

孔子给予了宁武子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太平时代,他的才智发挥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而在乱世之时,他在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头时挺身而出,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而宁武子却尽心竭力,是非常人所能及的。于是孔子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予他高度评价。下次如果有人说你“愚不可及”,大可当作表扬,一笑了之。

上一篇: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下一篇: 孔子的财富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