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应该如何“爱人”
作者: 何善蒙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积极倡导的方案。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明确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政治方案。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儒家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念,从这个观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儒家认为,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存在的。所谓“社会人”,是指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意味着人的生存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产生关联,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原子式”个人。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呈现出来的巨大的“和”字,就是极具儒家智慧的词语。《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冉有就非常直接地说过:“礼之用,和为贵。”以和谐、和平为价值目标,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立场,也是儒家对治国理政目标的基本设定。当然,在这样的理想目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立场,因为是命运共同体,所以需要和谐相处、以和为贵。
在《论语》中,当孔子受到以长沮和桀溺为代表的隐士的批评和嘲讽之后,曾感慨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在礼崩乐坏、天下失序的情形之下,孔子并未选择归隐,而是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是孔子道德理想主义的基本立场。由此来看,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以“爱人”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强调要以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而非敌视)的情感来对待他者,以道德的立场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原则和立场地爱一切人,孔子很清楚地强调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能好能恶就是一种立场鲜明的爱。
儒家学说的目的,是以道德为立场来重新建立社会秩序,并最终达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而这样的大同社会,必然是以“爱人”作为基本精神内核的。“爱人”使得人与人之间具有了非常密切的情感关系,由此《礼记》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理念才具有可实现性。毫无疑问,这也是如今我们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秉持人类休戚与共的立场下“爱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
《孔子,人能弘道》
倪培民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自己对《论语》二十余种英文译本的研究心得以及近年对功夫哲学的探究成果,力图以通俗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
《儒家的社会思想》
潘光旦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荀子与斯宾塞尔论解蔽、民主政治与先秦思想、检讨一下我们历史上的大民族主义、孔氏三世出妻辩、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工与中国文化等。
那些值得记录的“子曾经曰过”,其实你早已听过。扫描二维码,回复“老师”,查收“那句老师说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儒家道德八讲》(共8集)
肖群忠(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
儒家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厘清其历史本意和伦理实质、当代价值与实践途径,对于兴国立人、修身齐家、和群乐生、安身立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