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 山根里的文化根植

一方砚台: 山根里的文化根植0

寻宝地点:浙江温州

寻宝密码:截至2021年底,山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通过城中村改造,村民家庭资产户均增值500万元。山根村委利用闲置地建设3个停车场,共420个车位,将5200平方米综合大楼出租开办酒店,为村集体增收180万元,通过城中村改造,村集体资产增值16.7亿元。

坐落于温州大罗山的山脚,温瑞塘河蜿蜒穿过,两三座石桥连贯,几十艘游船点缀村头,水中戏台上正演着《荆钗记》,“瓯嗨街头微舞台”传出歌声……这便是魅力村庄——温州市瓯海区山根村。

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是温州市第一个保留原貌、实施保护性开发的项目。为最大限度地呈现江南水乡风貌,山根村保留了4幢民国建筑及姜应庚民居、姜立昌民居、谢宅等建筑的完整原貌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民居。村中的空间也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旧门窗增添了新创意,钢制边角料化作了村内指示牌,青石板的路,瓦片拼接的墙……传统与新潮的结合,构成了一幅别具匠心的“水墨画”。

著名的砚学者和制砚名家戴云江的研语茶山居就坐落在山根村村口。走进正在举办瓯窑展的研语茶山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庭院中的宋式茶寮和艺术展厅。展厅正中央陈列着一排保存完好的历代精品瓯窑,墙上挂着一幅幅手绘瓯窑平面结构图,还有一幅典雅的《玉德清晖》国画,呈现着文人雅士品赏瓯窑的场景。展厅后的工作室内,戴云江正凝神聚力,手握雕刻刀,潜心雕琢坚石。在近40℃的高温下,他感受着尖利与温厚的碰撞,在灵感的迸发中,刻画出心中的乌托邦,安放他对人生的思考。

制作一方上好的砚台,需要经历选料、设计、雕刻、成型、修正、磨光6道工序,工期少则半月,多则半年。“制作砚台需要非常耐心,每方砚台都需要手工雕琢打磨,所以一年大概只能制作十来方砚台。”戴云江说。2005年,他辞去了原先的工作,潜心研究传统文房器物与传统空间艺术。2019年底,受温州市瓯海区有关方面的邀请,戴云江回乡开办了研语茶山居,人们可以从这里深入了解、感知砚台文化。

研语茶山居中陈列的每一方精心制作的砚台,都是戴云江的心头宝,只想让真正懂它们的人欣赏。有很多喜爱砚台文化的人,会专程跑到山根小村来。曾有一个年轻人被戴云江的作品深深吸引,可惜囊中羞涩无法购得一方这样的好砚台。戴云江得知后,便专门刻了一方迷你砚台送给他以作纪念。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一名航天总工程师,每一次执行发射任务时,他都会将这方小砚台放在口袋里,以求内心的宁静。

除了制砚之外,戴云江也会搜集古砚,邀请名家共同研究。2021年5月,研语茶山居举办了砚文化展,近万人为之驻足、痴迷。老人、青年、儿童,无一不被古老的砚文化深深吸引,在人与器物的接触中,体会千年文化的古韵,感受新潮与传统的碰撞,寻一条空间隧道,回归传统文化。“想不到在这里有这么好的展览。本来对于砚台文化了解甚少,经过此次观展,我对于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思考。”一位观展者感叹道。

“每次展览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都无比欣慰,坚信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一定会代代相传。”戴云江在朋友圈里发文道。

宋时楠溪江流域书院如林,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地基大多保存完好。测量宋朝遗址的各项数据,能与古砚、瓯窑结构相互佐证,得出相关空间结构结论,即“造物有律”。今年8月初,戴云江结合各类数据,证实了此观点,“律”,即器物与自然、器物与空间、器物与人之间的平衡。

多年来,温州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实干,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证明了自己的经营实力,但戴云江认为,只有文化的渗透,带来精神上的充实,经济生活才能持续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人拥有坚定的信仰、自觉的行为。唯有将文化作为治愈心灵的良方,才能使人不至于沦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才能在文化匮乏的逆流中保持自我、保留文化基因,从而真正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曾经发展的焦点对准人们的温饱饥寒,而今发展的视野应开阔至人们的精神世界。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拒绝多方的邀请,选择守在山根村一方角落的戴云江,目的就是提升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知度。

栽下梧桐木,等得凤凰来。山根村并不缺少戴老师这样的匠人乡贤。书法家陈胜武、画家吴才楼常常在此举办展览;蓝夹缬非遗技艺传承馆、“古鲁丁”手工皮具、古法酿酒等特色产业在这里焕发生机;温州著名戏曲剧本被搬上水上古戏台,瓯海非遗民艺馆、觉心堂、江楠剧社、金小宝文创街区等26个文艺体验场所被纳入艺术区……

匠人乡贤们在这里种下文化的种子,等待它有朝一日生根发芽,激发温州人心底的文化基因,唤起文化共鸣,真正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富裕。以前,山根村和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庄一样,人们守着几亩良田,靠山靠水赖以生存。这样一个单调寂寞的村子,本可能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变化。然而,温州市政府的一个决策让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全面改造、开放以来,山根村已吸引了年均100万人次的来访者,村集体资产增值达到16.7亿元,户均增值超过500万元。山根村真正脱离了困境,成了“共同富裕”的优秀典范。

现在的山根村,风光旖旎,欣欣向荣。“土墙木柱、桥旁古树,轻巧的小船在游走,记忆中的炊烟袅袅娜娜,多像母亲慈爱的手,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村歌《小村的记忆》这样描绘山根村。

这个古老的村庄,正焕发着新生。

寻宝图鉴

· 一幅秀洲农民画

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境内河湖密布,水网纵横交错,处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的鱼米之乡风情。胜丰村菱珑湾以秀洲农民画为文化标签,以胜丰糖糕为主要物产特色的农耕文化体验,将船、渔等水乡特色文化贯穿于村庄景观节点,重现水乡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打造出具有浓浓人情味的水上艺术村落。2021年,菱珑湾共计接待参观、考察340余场次,游客近7万人次,还承接各类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研学、团建活动60余场次。

· 一块石头

衢州市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最早因产砚瓦石而得名,石资源丰富,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采石历史。从最初帮人做石头到卖石头,再到现在经营“石文化”,砚瓦山村探索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石产业迭代升级”的新路子。2019年,村里成立了浙江砚瓦山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经营模式。此外,村里还做起石头盆景、石文化旅游、民宿等生意,给“默默无闻”的石头注入源源不断的巧思。

· 一幅巴比松油画

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的古堰画乡是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30多年前,这里的隽秀山水吸引了一大群本土画家,他们受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启发,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瓯江两岸的自然山水人文,表达对故乡家园的一往情深,诞生了丽水巴比松画派。近年来,古堰画乡积极打造集艺术家、匠人、创客、驻客于一体的“艺术社区型”集聚区,建立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古堰画乡实习基地、莲都—义乌山海协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交流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