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也要讲策略
作者: 白晓春
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沐浴着柔和的晨光,语文课开始了,这节课要开始学习第八单元了。白老师翻开单元导读页,问道:“同学们,你们会默读吗?”“会!”同学们自信满满地回答。“那你们知道默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吗?”刚刚还满怀自信的同学们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默读并不是阅读时不出声就可以了,默读也要讲策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默读的策略。”白老师说道。
策略一:边读边想
白老师:默读时,虽然不需要动嘴,但是一定要动脑,要边读边想。同学们觉得默读时应该想什么呢?
史丘瑞:我觉得首先要想一下标题的意思。比如读《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就要先想一想,为什么手术台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阵地?
白老师:说得真好!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所以默读时要先想想标题的意思。
陈依曼:老师,我觉得默读时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在读《司马光》时,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参考注释,逐字逐句地弄清句子含义,这样才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冯天时:老师,我觉得默读时,还要不断提出问题。
白老师:这一点非常重要,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和思考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说说你们在默读时都提出了哪些疑问?
冯禹瑶:默读《灰雀》,当读到“列宁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时,我就想,灰雀到哪去了呢?
赵雪瞳:当列宁说灰雀有可能是冻死了时,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我不禁产生疑问,灰雀到底去哪里了?小男孩为什么不敢讲呢?
冯天时:“一定会飞回来!”小男孩说这句话时,为什么那么确定?
白老师:同学们真棒!边读边想,才能让默读更有效率。
策略二:边读边答
白老师: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提出问题,还要试着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默读时,要带着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几句话,想想从这几句话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1.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2.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3.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孙博冉:第一句是对白求恩的神态描写,从中看出白求恩工作时间很长,身体很疲惫。
张靖宇:第二句话中,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接过”“取出”“丢”,表现了白求恩的沉着冷静、医术高超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张俊奕:第三句是对白求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对工作极其负责任的品质。
史丘瑞:老师,我现在知道手术台为什么就是阵地了。白求恩不仅把自己看作一名医生,也把自己看作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士。他认为,前线是战士们战斗的地方,手术台就是医生战斗的地方。
白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还表扬了同学们的学习精神。随后,白老师请同学们默读《一个粗瓷大碗》,要求默读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策略三:边读边画
白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时,我们还要学会梳理、总结,这样才能对文章脉络掌握得更清晰。哪位同学默读时用到这个方法了?请你来说一说。
王梓琪走上讲台,在大屏幕上给大家分享了她的思维导图:
白老师:王梓琪同学的这种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默读课文时,对内容进行梳理,然后通过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课文内容就能一目了然,这是“边读边画”这个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列思维导图、列表格,我们还可以画什么?
孙博冉:可以画出好词佳句。
包庭旭:可以标注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
潘美言:可以写下由课文联想到的内容。
张靖宇:还可以写出自己默读后的体会。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白老师不停地点头称赞。最后,他进行总结:“同学们,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学会带着问题去读,并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相信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们都会成为‘阅读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