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

作者: 黄先懿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0

郑晓龙

电视剧《功勋》剧本创作筹备阶段,各个单元的主创人员曾分别去拜访了功勋人物和他们的亲朋同事。谦逊,是这些人给创作团队留下的共同印象。

张富清一字一顿地说:“我作为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做了应做的一部分事情”;孙家栋从来不讲自己吃的苦、不讲自己的功劳,讲的永远是他的团队、他的同事们;屠呦呦滔滔不绝,但话头总离不开青蒿素,反复强调“千万别把这件事说成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的功劳”;拍袁隆平时,他一如既往的亲和,笑着摆手:“我平淡得很,没什么可拍的。”

如何将这些在功勋人物口中稀松平常、在观众眼中高不可攀的故事,拍得好看、动人,是《功勋》总导演郑晓龙过去两年里一直琢磨、探索的问题。

采访郑晓龙那天,他执导的单元《屠呦呦的礼物》刚刚播完,待3天后《袁隆平的梦》结局,《功勋》的首轮播出就收官了。郑晓龙终于能稍稍放松下来。“这刚一泄口气儿,就感冒了。”从两年前接受任务以来,紧绷了太久,郑晓龙念叨“现在只想给自己放个假”。

剧集开播以来收获了如潮好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通知要开《功勋》创作座谈会,但交谈中,郑晓龙还是会探身认真地问记者:“你觉得怎么样?”

“拍老百姓爱看的电视剧”,是郑晓龙这些年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也是大众对他执导作品的一贯认知。

从高光时刻破题

2019年9月“共和国勋章”颁发之后不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找到郑晓龙,提出要拍8位功勋人物的电视剧,希望他担任总导演。一开始郑晓龙心里有些打鼓,就没立马答应。

“一是因为当时我对8位功勋人物不太了解,许多都是只知道名字;二是要拍得老百姓爱看,我感觉难度很大。”郑晓龙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拍其他类型的片子可以大量虚构,有很大创作空间,但这次的英模题材都是当代的真人真事,这些功勋人物的故事怎么讲?虚构能到什么程度?真实要达到什么标准?分寸特别难把握。还要拍得老百姓爱看,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我不想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拍完就完事儿了,要拍就得拍好。”

抱着“先做研究,看看到底能不能拍”的心态,郑晓龙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抱回来一堆材料,又在网上到处搜集素材,找来功勋人物的传记阅读,看着看着,郑晓龙就被这样一些人和他们所做的事感动了,也理解了为什么国家要授予他们“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的意义何在。就这样开始有了创作冲动,慢慢形成了拍摄想法、找到了破题思路——不做面面俱到的传记,在有限的篇幅里充分展现人物的高光时刻,让观众明白为什么“共和国勋章”颁给了这8个人。

比如申纪兰,此前,郑晓龙只知道她连续当了13届全国人大代表,但这足以成为她被授勋的理由吗?比起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申纪兰身上更闪光的点是她为人民做的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有着“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风俗的山西平遥西沟村,申纪兰坚持“劳动就是解放”,把“男女同工同酬”的议案带到人民代表大会上,最终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妇女的解放和社会男女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比如核潜艇设计师黄旭华,他发现很多准备参加试验的潜艇兵,深潜之前都要给家里写遗书,于是,64岁的黄旭华决定和潜艇官兵们一同下潜深海。郑晓龙想,把核潜艇的深潜时刻和黄旭华过去研发、设计潜艇的故事结合起来,一张一弛,拍摄样式就有了。

8位功勋人物里,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合作了屠呦呦的单元故事。作为编剧,王小平与郑晓龙是老搭档了,《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芈月传》均出自二人之手。王小平生长在一个科学家的家庭中,父亲研究自动化遥控,母亲研究生物化学。王小平的母亲曾问她:“你写过那么多人物,为什么不写写科学家?”此次王小平选择创作屠呦呦单元,是希望了却母亲生前的心愿。她把儿时随父母在中科院度过的时光和对身边科学家的记忆糅进了这个故事里。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1
《申纪兰的提案》剧照,蒋欣(右)饰演申纪兰。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2
《黄旭华的深潜》剧照,黄晓明饰演黄旭华。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3
《屠呦呦的礼物》剧照,周迅饰演屠呦呦。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4
《孙家栋的天路》剧照,佟大为(右)饰演孙家栋。

现实主义是总基调

《功勋》包括8个单元故事:抗美援朝战场上能文能武的指导员李延年;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核物理学家于敏;转业后默默无闻扎根基层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主动参与深潜试验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申纪兰;屡败屡战、孜孜以求开拓中国航天事业的孙家栋;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屠呦呦;为祖国和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懈奋斗的袁隆平。8位主角、8位导演、8组编剧、8个剧组,几十个人物角色,整个摄制团队超2600人,如何做到既有整体性又有各自的风格?这又是一重挑战。

“内容决定形式,8个故事不必追求样式一致,讲述方式可以有闪回有倒叙,也可以平铺直叙。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大家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现实主义是这部剧的总基调。”郑晓龙反复跟团队强调,最重要的是真实,要用画面和故事准确地还原人物和时代的真实面貌,情节设置和艺术处理要围绕人物真实精神内核展开。

《孙家栋的天路》开篇,儿时的孙家栋脱下棉衣,架桌子、摞椅子,用叉子够悬在房梁上的糖。这一幕源于剧组在采访孙家栋时,得知了他儿时偷吃悬挂在房梁上的糖的故事,于是将爱吃糖和追求“糖”的孙家栋融入创作当中。这个故事和孙家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是有一种呼应的,也是一种隐喻,暗示他从小就想要去够到自己心中那个目标。

选择饰演屠呦呦的演员时,郑晓龙和王小平一致挑中了周迅。“小周人物塑造能力很强,而且她身上有屠呦呦的一些东西,比如她们都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郑晓龙透露,广电总局对演员的选择有四个要求:一是德艺双馨,二要形神兼备,三要演技高超,四要功勋本人同意。屠呦呦一直专注科研,不怎么看现在的影视剧,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她的女儿在一旁夸赞“周迅好啊,演戏棒”,又介绍周迅的影视作品,人选就得到了屠呦呦的认可。

剧中,周迅剪了上世纪80年代的短发,戴着大框眼镜,穿着厚实的蓝灰色褂子和宽大的深棕色裤子,后来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现在的电视和播放设备可以呈现的画幅和细节更加丰富,人们对视听的要求也更高了。”郑晓龙采用电影化的方式组织镜头,置景也丝毫不马虎,“必须要真实才能还原时代质感”。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5
屠呦呦早年在实验室中工作。

拍《屠呦呦的礼物》前,剧组在北京花了50多天里里外外改造中医药研究院“大白楼”,制作了青蒿素研究的相关书籍及大量实验仪器,还在海南搭了一个野战医院。国内的影视基地找不到匹配的战场置景,《能文能武李延年》剧组就用一个月在延吉还原了346.6高地,还在地上埋了两万多个弹壳;发型师给演员理发都是“随意发挥”,因为当年战士之间互相理发,会有“狗啃”发型出现,越随意越真实。为避免打扰老人生活,《默默无闻张富清》剧组1:1复制了张富清的家,“连一个针头线脑都保留下来”,张富清夫妇去探班的时候,惊奇得不得了,连连感叹“完全一模一样”。

忠于人物的情感

“拍功勋人物的故事,要表现他们的努力、坚韧、专注,但是也不能把他们‘神化’。”郑晓龙说,“但凡是人,就会有优缺点,有七情六欲。功勋人物也要允许他们存在‘小毛病’,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一旦把人‘神化’了,就走不到观众的心里。”

屠呦呦每天都是家、实验室、办公室三点一线,对当时女性间流行的织毛衣、唱歌、跳舞都不感兴趣,她的爱好就是做实验,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乏味的。她的注意力全在科研上,不善言谈、不愿社交,在周围人看来是“各色”,但这恰恰是她成功的原因。郑晓龙将屠呦呦的专注与执着放大,形成了她独特的个性。

《屠呦呦的礼物》还展现了她作为严谨专注的科学家,在生活中有些“迷糊”的另一面:回家经常忘记带钥匙;答应接孩子放学,却因为工作抛诸脑后;好不容易有时间看望小女儿,却买错鞋、坐过站。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为了让妻子能专注科研,一人包揽了所有家事。深夜,二人在阳台上仰望星空,屠呦呦问李廷钊:“你觉得人会老吗?”“我觉得不会,信奉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这是科研工作者的浪漫。

《孙家栋的天路》不仅拍艰难困苦中的逢山开路,也在艰辛里注入幽默与豁达。熄灯号响,孙家栋与钱学森在锁了门的图书室里相遇,年轻人在窗台上请钱院长“先跳”;新婚第一天,平时讷于言的科学家将自己珍藏在铝制饭盒里的重要身家全副“上交”。

如今提起导演郑晓龙,大多年轻观众首先想起的是《甄嬛传》,其实在此之前,他执导或参与策划制作的、产生过轰动效应的影视剧就已不胜枚举。从20世纪末展现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到“出国潮”中展现留学生活的《北京人在纽约》,再到21世纪初透过50年风雨历程展现夫妻情的《金婚》,部部开创先河,收视效果堪称万人空巷,塑造了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据当时媒体报道,这3部作品播出后,分别带来了犯罪率、出国率和离婚率的下降。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6
1993年,郑晓龙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播出。
郑晓龙,走进功勋们的平凡世界7
2011年,郑晓龙执导的《甄嬛传》播出。

10年前,在古装剧霸屏的潮流中,郑晓龙拍《甄嬛传》《芈月传》,从中国红到海外。中国电视变迁几十年,掌控电视遥控器的人已经更迭几代,郑晓龙总是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口味。他将原因归结为“人性”:“老百姓是一个个的人,讲人的故事,讲人性的故事,才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不论是情景剧、年代剧、古装剧还是英模题材剧,他将自己的作品内核解读为“拍人的真情实感,写人性的高贵,揭露人性当中的卑微”。站在人的精神层面上,从人的尊严、人格、人性的高度上讲故事。

入行30多年,郑晓龙对拍戏充满热情,他不愿在同类型题材里打转,总想做些新尝试。对他而言,拍片子不是工作,而是创作,他以此感受不同的人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奇,汲取无穷无尽的乐趣。

郑晓龙:1952年出生于北京,导演、编剧、出品人。代表作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等。近日,由其担任总导演的电视剧《功勋》播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