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树洞自白”,用自强回应苦难
作者: 燕陆“我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学子的“树洞自白”受到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文章直抵人心,让人深受感动。这篇自白不仅记录了这位匿名学子的求学奋斗历程,也充满了生活的琐碎日常——往返选择最便宜的火车硬座,没座时就一个小马扎一本书过夜;为了省钱,在教学楼、图书馆、系馆接免费水喝;因为舍不得花钱而没参加班级活动,至今仍觉遗憾……吃穿用度必须精打细算,但日子苦而不悲,甚至过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并未回避现实,而是充满了拙朴的细节,让人有共情、真动容。
生活给他以苦难,他报之以自强。家境贫寒到上大学时“家里拿不出一分钱”,生活拮据到“每个月只能花400元”,这样的日子不苦吗?答案不言而喻。但这篇文章里,没有埋怨诉苦和悲情卖惨,而是穷且益坚的韧劲、笑对生活的态度。没钱买西瓜和饮料就“咽咽口水,默默喝水瓶里的水,心静自然凉”,不舍得吃肉却笑称“没想到只吃米饭蔬菜,也能长肉的”。这就像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并不煽情催泪,而是给人光亮;拒绝苦难叙事,而是融入温厚情怀,在困厄的境地中有这样从容的气度,更显难能可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位清华学子最令人感动之处恰恰在于,他在穷时也心系他人。手写书信感谢提供助学金的人,这是受助时知恩;情况稍有好转就主动放弃助学金,努力挣钱并主动资助关怀贫困学生,“把爱传递下去”,这是有条件后图报。从受助到施助,从感恩到回馈,这个环环相扣的善的循环,令人感动。要知道,传递温暖、延续善意,并非受助者的义务,而是“因为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伞”的自我期许和自我要求。在这位清华学子看来,“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写下鲜活注脚。
人们被“真正的清华学子风范”感动,实际上是凝聚了自强厚德金不换的共识,积攒了继续努力成为更好自己的前行动力。
其实,这位清华学子并非孤例。从他文章里提到的19年与轮椅为伴,但仍凭毅力在科研道路上“跑”出精彩的矣晓沅;到因情感真挚、满是奋斗的博士论文致谢辞走红的黄国平,“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再到前段时间因博士论文后记出圈的肖清和,22年艰难求学,从小山沟到大都市,从放牛娃成为北大博士……他们身上动人的不只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更是自强厚德的执着追求。有人说,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我们从这些学子身上,不仅看到知识的火光,更有人性的光辉。他们娓娓道来自己“为学之难”的故事,传递着“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坚定力量。
“树洞”原本承载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一番自白却映照出故事万千,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幸的人仍在热烈赤忱地过活,我们也期待自强、厚德的品质能荡起层层涟漪,让向上向善的力量传得更远。道阻且长,行而不辍,希望你我都葆有直面困顿的韧劲和有温度的心灵,一路向阳发光。